十月份博文一(陈惠)
发表日期:2018/10/29 8:29:0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远方 有564位读者读过
声律,体会汉字最原始的美
——以课文《春联》为例,“基于汉字文化,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案例
禄口中心小学 陈惠
【案例背景】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使产生的大量网络新词新意充斥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往往直观、通俗、简单、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这是其好的一面。但是,却大大地弱化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带来的后患是无穷的。汉字词语和句子的结构是很有规范的,这种规范就是词语和句子中声律美,而网络语言对句子中的声律美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学生生活在这样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生活中他们接触大量的网络用语,而又在语文的学习中接触规范的语言表达,将网络用语和规范用语进行对比,学生们往往比较容易接受网络用语,觉得语文书上的文字生涩难懂,尤其是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觉得学习内容佶屈聱牙,不仅体会不到语言文字中的声律美,更是大大影响了他们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语文老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性。语文老师们不仅陷入深思:该如何带领学生们领略词语和句子中的声律美,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呢?
【案例介绍】
《春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的内容。本文是一篇生动优美的知识小品文,主要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生动精练的语言介绍了春联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讲究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以及读春联的好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其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于春联文化内涵、形式特点却缺少深入的了解。尤其对于春联的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更是很难了解和体会。
在一次语文课上,我用PPT出示了文中的五副对联,我先给学生了示范了用“上扬音”、“下沉音”、“短暂停顿”等朗读符号给第一幅春联做标记,并要求学生用朗读符号给其余四副春联做标记,并且连读5遍。由此引导学生们体会春联中声调平仄的变化,体会春联“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声律美特点。可我的决定遭到了班级大多数学生的一致反对,甚至极个别学生表现了他们强烈抵制的态度。我对此觉得十分惊讶,十分好奇同学们如此反应的原因,我原本以为是因为学生们是对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够,但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深感意外。他站起来答到:“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现在依然要学习‘对联’这样形式结构的语句,我认为毫无意义。首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有新春佳节才会贴春联。其次,在以前,新春的春联需要人们自己书写,而我们却可以轻松买到现成的春联,直接张贴即可。由此可见,春联这种形式结构的语句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更加不需要掌握春联中‘ 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声律美了。倒不如一些网络用语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女生都喜欢将‘没有’说成‘木有’,改了音调之后的新词显得多么可爱呀!由此可见,声调中的平仄变化不属于这个新时代!”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我慎重思考了很久之后才谨慎回答他:“同学们,当你在读书上的五福春联时,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是否感受到其中烂漫的春光,是否对当时勤劳人民的买美好生活感同身受,是否又能如当时的人们一样将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一幅春联中呢?如此丰富的内容美,是网络用语可以覆盖的吗?”说到这里我当堂搜索了启蒙读物《声律启蒙》的图片,并接着说道:“同学们,这本《声律启蒙》是一本深受欢迎的儿童启蒙读物,众所周知,儿童的启蒙教育多么重要,而将这本书作为启蒙读物,难道没有深刻的道理吗?由此可见,声律启蒙使我们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谁还能说汉字的声律已经被当今社会摒弃呢?大家在读一读文中的五副对联,是不是觉得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在吟诵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为我们学习古诗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仅仅五副春联就有这么大的用处,而其中平仄变化产生的抑扬顿挫之感更是体现了语言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你即便通晓流行网络语言就能够达到的效果吗?”说到这里,我才完全回答了先前同学的提问,我进一步说明:“同学们,网络用语固然有其优势,有些网络用语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也并不都是有害的。但是我们若因此就忽视了语言的规范使用,就完全放弃探索祖国语言的奥秘,那么我们我国上下五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要如何传承呢?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你们应该更加懂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应该勇于挑起这个重担!”
【总结与反思】
《春联》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是我记忆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探讨文中五副对联的声律美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知难而退”固然有其本身的原因,首先作为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其文化水平的不足,以及对于春联内涵及特点的了解不足致使学生学习兴趣缺失,觉得语言结构中的声律不仅枯燥而且无用。但是在我的认识中,正式因为生文化水平不足,对春联内涵及特点的不足理应能在阅读中感受抑扬顿挫的声律美,而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才是。却是因为这两点“不足”,于是在大量网络用语的冲击下,学生们反而下意识地认为网络用语更加直观,简便,有趣,甚至传神,而没有认识到语言文字声律美的特点,没有进一步激发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教学,也应该重视对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及网络用语的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