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教育故事>>文章内容

十月份教育故事(陈惠)

发表日期:2018/10/29 8:26:1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远方 有659位读者读过

让我叩开你的心灵,把爱洒进去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里,人数众多,截止今年3月,由权威机构公布的数字便达到惊人的900多万,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点滴的汗水和勤劳来换取家庭的收入,却在他们最年幼最需要被人呵护的年纪里,与他们的成长失之交臂。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留守的农村少年儿童们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呵护和关注,在产生认知,组织价值观,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中缺少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发展异常,这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的自闭心理便是典型表现,发展到不得不正视的程度。

孔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创性地提出“诲人不倦”、“爱护学生”的教师信条。作为一名乡村学校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在工作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我深知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该给予更多的爱和责任。

【案例背景介绍】

小杰是一个由外省转入我校的学生,在转入的一年时间内,小杰给班级的同学和老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便是他的沉默寡言和胆小。在他刚转入新班级的第一学期中,我便发现小杰过分的沉默寡言。在课间,我从没见过他主动跟哪个同学说话,上课期间我有意地点他的名字,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可他每每总是以低头,默默无言的姿态来回应我对他满心的期许。我猜想他会因为不能快速地融入新的环境和学习氛围,才会如此的胆小害羞,于是多次找他谈话,给予他鼓励。甚至为了缓解他的沉默,帮助他快速地融入环境,我特意召开了一次欢迎会,号召全班级的同学们主动地与小杰接近交友,可是,令我心急如焚的是,面对同学们的热情,小杰依然是以低头,沉默,抗拒的姿态面对。班上也不是没有其他的外省转学生,怎么别的学生总能很快的融入进班级,与新同学打成一片。看着别的同学总是在课间欢声笑语地三两成群,在看着小杰一贯沉默,抗拒的姿态,我意识到小杰似乎是一个过分沉默,甚至自闭的孩子。于是,我立刻找来家长了解他的情况。

来的是小杰的妈妈。与小杰不同的是,小杰的妈妈是一个打扮时髦靓丽,自信大方的女子。初次的见面我便充满疑惑,如此健谈的妈妈为什么会培养出一个自闭的孩子呢?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了解到,小杰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爸爸是自闭症患者,为了不让爸爸的病情影响到小杰,自他出生后不久便交由爷爷抚养。妈妈独自在外打工,承担着家庭的开支和爸爸的治疗费用,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平时小杰的爷爷独自照顾着他,而妈妈不仅一边打工还要一边将爸爸带在身边,以方便照顾。小杰最喜欢的人妈妈,他也不是面对每个人都如此的沉默寡言,可也仅仅在面对妈妈时才展露笑颜。谈到小杰过分沉默,甚至自闭的情况,小杰的妈妈情不自禁潸然泪下,一方面她害怕小杰爸爸的病情影响小杰,便从小让小杰疏远爸爸;另一方面她也感叹自己没有尽到妈妈的责任,尽管对小杰的照顾和呵护是无微不至的,但是没有每时每刻地陪伴在小杰身边。

【案例分析】

听了小杰妈妈的话,我恍然大悟,复杂的家庭情况必定对小杰的性格养成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 小杰的爸爸患有自闭症,为了使小杰爸爸的病情不影响小杰,家人便主动将小杰与爸爸隔离。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便是处在襁褓中的婴儿也会因为缺少父亲的关注而变得焦躁不安,抑郁等“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典型表现。而小杰的过分内向,自闭的心理与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失密不可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没有一个正面的积极的“父亲”,甚至是“男性”形象引导他,造成他的胆小和自闭。

2. 虽然小杰的妈妈对他的关心也总是无微不至,小杰也明确表示自己最喜欢的人便是妈妈,可是有妈妈陪伴的时间总是少得可怜。在之后的观察中我了解到,小杰总是在心底将自己偷偷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每每听到其他同学高声谈论自己的父母,看看放学时间其他同学总有父母来接,小杰便忍不住感到自卑。这种自卑的感觉长达好几年,便更加加重了他自闭的心理。

3. 与小杰长期相处的人是爷爷,可是爷爷实在太过年迈,在小杰的家庭教育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方式,更加疏于对小杰心理上的开导,小杰总觉得爷爷不了解自己,便不愿意同爷爷多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沉默寡言,自闭的心理状态。

4. 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自卑,自闭的心理状态,影响到小杰的学习生活,当不得不转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这一切对小杰来讲简直是极大的挑战。小杰习惯上以消极的态度来面对与新鲜事物磨合的过程,从心理上就抵触这一切。

明白了原因之后,我该如何帮助他走出困境呢,要知道自闭的心理通常有以下几点严重的危害:

1. 沟通困难,有自闭倾向的儿童往往内在世界精彩纷呈,但是不能与其他人内心世界进行沟通。

2. 自闭症状严重的孩子常常在公众场合表现出奇怪的举止。

3. 自闭症状严重的孩子常常在精神上饱受摧残,沉默不语,畏缩不前。

4. 自闭症状是严重的孩子会进一步出现感知障碍。

意识到这些,我深知对小杰的自闭心理进行干预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若任由事态发展,结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研究方法】

1. 从家庭入手实施干预。小杰的自闭心理的产生与形成与复杂的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在与小杰妈妈沟通之后,我建议小杰妈妈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孩子的心思是敏感的,小杰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自己必须长期与父母分离,小杰妈妈必须让小杰更大程度地参与到家庭事务当中来。将小杰的意见和想法容纳进作出决定的考虑范围之内,让小杰切实了解爸爸的病情,明白为什么家人将他与爸爸分离,同时我建议小杰妈妈结束这种让孩子与父亲长久分离的状态,增加父子之间的相处,这样对小杰爸爸的病情恢复也是有好处的。在此之后,我建议小杰妈妈切实告知小杰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妈妈无奈出去打工,是迫于现实的压力,而不是真心想将小杰抛下。

孩子也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每一个家庭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千差万别,每一个家庭的相处模式都是不尽相同。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不仅仅说明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应该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更加说明孩子虽小,却也可以以自身能力,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家庭尽一份力,虽然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但孩子有时也能成为家庭的精神支柱。很多家长,就如同小杰的妈妈一般,怕孩子为家庭困境所累,于是便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一切好的条件,还瞒着孩子不告知家庭困境,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切实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在孩子眼中,最直观的感受便是与父母分离,产生自卑,自闭甚至是怨恨父母的心理和情感。

2. 从学校教育入手,创造适合小杰身心发展的环境。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其他同学相比,小杰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加重了他自闭的情况,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特意召开了一次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上,我请班级里其他留守儿童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家庭情况,为何与父母分离,自己的生活状态又是如何。同时,我事先统计了本年级的留守儿童数量,这一切让小杰明白,留守儿童是一个常见的群体,还有很多身边的同学与他一样与父母长期分离,期盼着与父母团聚的时刻来临,他并不是孤单的,有这么多人都与他感同身受。同时我还要邀请非留守儿童的同学代表发言,表达了他们对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关爱而不是轻视,更表达了愿意与这些留守儿童交友的愿望。

3. 创建更多形式的课后团体活动。在主题班会课之后,我特意成立了留守儿童小团体,组织他们一起参加活动,如共同写信给父母表达思念;制作孔明灯,为远方的父母祝福等活动。鼓励小杰主动表达,增加他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结论与启示】

小杰的自闭心理与医学认定上的自闭症还是有很大不同,但是若对其沉默寡言的现象,过分自卑,胆小,自闭的心理不加予干预的话,那么他必然会发展成典型的自闭症儿童。留守儿童自卑,自闭心理的产生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现状和长期缺少关注和呵护的现状密不可分。实施干预时,以家庭为切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自闭的心理时,苦于没有有效的干预手段,只能干着急,或者完全不在意留守儿童这种自闭心理的发展,结果的严重是可预见的。作为教师,在与家长及时沟通,提供建议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决不能放任留守儿童这种自闭心里的发展,当然对于留守儿童的自闭心理的有效干预手段的研究尚是浅显的,因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自闭心理的原因各有不同,且不是具体的,外显的,容易总结的。故此,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今后更加久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得出,但是,即便是困难重重,也要撬开裂缝,让阳光洒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