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元9月博文2
发表日期:2018/10/26 15:56:0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胡元元 有589位读者读过
如何用故事教学法打造趣味课堂?
胡元元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农村小学传统教学模式则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把认知目标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忽略了学生情感和能力目标的培养。课堂结构模式陈旧,不管课型和学生年龄阶段特征,教学过程呆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师进行单向的“填鸭式”教学,强行灌输各种知识、各种思想,让学生无法自主思考,无法亲身体会情感教育。
随着教育不断地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必然趋势。小学语文作为初等教育的重点,其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体系。提高课堂效率的首要任务是构建趣味性课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课堂充满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成自主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高效课堂。
故事课堂是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小学生喜欢的文字形式,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讲述,让学生深深为之吸引,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而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学到的好思想见诸于行动。
将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感受作者的感情。《一去二三里》这篇课文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怎样让学生既领会诗意又进入诗境呢?笔者就给孩子们讲了著名老作家刘绍棠写的《老师领进门》里的故事: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朵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喊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这八、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这原是刘绍棠回忆他先生教古诗时讲的故事,可现在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停留在那美丽的小山村中。从他们那朦胧的目光中,看出了他们对小山村的憧憬与向往。
枯燥的知识也会因故事变得趣味无穷。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在拼音教学中穿插讲故事,把汉语拼音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一定故事情景,让拼音在故事情景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巧学、巧记,以达到熟练掌握、巩固、运用的目的。如在教学汉语拼音中的难点:识记ü与j、q、x、y拼读须去两点的规则时,为了攻破这一难点,编写一个字母故事,突破难点。小ü是个独生子,爸爸、妈妈每天出去工作,没人陪他玩,觉得很无聊,就想找个朋友。他听说大y是个爱交朋友的人就想去看一看。这一天,小ü精心打扮了一番,戴上自己心爱的墨镜就出发了。到了大y家,大y被吓了一跳,还以为是打劫的呢。小ü连忙摘下墨镜说:“别怕,我是想来和你交朋友的,打扮得酷了一点。”大y觉得这个小家伙挺有趣的,就高兴得和他一起玩起来,很快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傍晚,小ü要回家了,大y嘱咐他:“别忘了把墨镜戴上。”从那以后,小ü经常和大y一起玩。时间长了,又和j、q、x也成了好朋友,只是和他们一起时从来不戴墨镜,只有当一个人时才戴。孩子们在津津有味地听故事的过程中,也把ü与j、q、x、y相拼须去两点的规则牢牢记住了。把抽象知识点用浅显易懂的故事表述出来,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
故事引用应当合理,应当找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的一种热闹,要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只有这样,故事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小故事活跃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