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博文1 钱丹丹
发表日期:2018/10/26 15:24:4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陈良力 有497位读者读过
《直线、射线和角》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定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这节课还要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概念性强,学生感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注重知识的迁移,通过故事引入线段的概念,再新授射线和直线的知识,并让学生讨论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又在射线的概念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法,最后进行游戏闯关巩固知识。
1.在课堂中我非常注重准确的数学语言的表达。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大多来自于老师的讲授,甚至可以说,有时候老师说过的比书本上存在的可以更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所以,老师的教学语言尤其要在准确性上要慎之又慎。比如:在复习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的知识时,我对于线段是这样定义的:直线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线段。在学习射线时,射线是这样定义的:像手电筒、汽车灯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射线。在学习角时,角是这样定义的: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也要求他们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觉得在语言方面一定要清楚、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小学生模仿力是很强的,要想让学生用精练准确的数学术语来回答问题,教师讲课时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2.我认真制作了课件,用心地设计了整个教学流程。我把我的思路和想法用精致的课件形式完全地呈现出来。在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显示,使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洁、明了,学生很快也很容易地接受了新的知识。本节课中,射线和直线这两个概念是很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我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功能设计了这样的动画:屏幕上先出现一条直线,直线向两端无限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无限长”的图景。同时我还讲加上了自己的肢体语言,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无限延伸”的感知。在讲到射线时,将线段的一端向外延伸,帮助学生想象向一端无限延长的情景。这样,通过交互技术实现数学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线段、射线和直线概念的涵义与区别。我认为猜谜语环节和最后一个思考题的设计也是非常成功的,它将整个课堂推向了两个高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学生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撒满了整个课堂。
3、我认为在本节课中我的过渡比较自然。本节课的比较成功的就是:思路清晰,三种线形的过渡比较自然,顺理成章,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对于三线的教学我从已知的线段入手,再到射线、直线,这样设计由浅入深,学生易于接受。学后进而通过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也突破教学重难点。对于角的教学,则是在过一点画射线的基础上直接引出角的概念,符合对问题研究的线索。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也符合对问题研究的线索与学生的认知规律。
4.在教学中我努力构建充满激情的数学课堂。在这节课中我调动起自己的情绪,努力做到了情绪饱满,用充满激情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言语感染学生。我要求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传达着我的激情。教学中我设置学习上的悬念,引起认识的冲突,激起学习中的疑问,学生学起来有味,听起来专心。在课堂中,我不断用目光、表情、手势和声音的变化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始终置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不足之处:作为概念教学课,我没有留有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深入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如,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我只让学生观看课件,学生没有真正地自己实际动手操作来感知。经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我只让一个学生上台亲自画了,体验了,就得出准确答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结论就这样直接告知给学生。在课堂上我忽视了让学生亲自实践和真实体验的过程。
总观这节课,我觉得在知识层面上,我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繁到简,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在情感态度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感觉数学无处不在。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然会进一步深思、探索、不断钻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希望在以后的教学我中我能够更加注重课堂的高效与实效,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快乐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