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文章内容

九月博文(2)王耿哲

发表日期:2018/10/26 5:50:4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王耿哲 有547位读者读过

最近我在《教师博览》文摘版2017年第7期中读到储朝晖写的一篇文章------《名师是“歧路”,“良师”是正途》,感触颇深。作者多次应邀作为“名师工程”的评委,直言当前名师评选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指出当下的“名师”以及与“名师”相关的一些行为已然走上了歧路。他说,只需看看这么多的“名师”是怎样出笼的便可了然,各地各校雷同的评选标准和程序中,在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三个词:功利、计划、行政。评选“名师”的动机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程序是事先计划好的,给你“名师”名额就会有“名师”产生。作者对当下“名师”评选发出“三问”---------它对学生成长真的有益吗?它对教师发展真的有益吗?被冠以“名师”的人经得起时间检验吗?如果按照这样的“名师”评选办法去操作,断定“名师”是一条歧路。作者发自良心的呼吁:摆脱对“名师”的盲目追求,做一名实实在在的“良师”。“良师”不只是一个目标,而且是每个人得以自由探索的路径和广阔空间。

“良师”是什么,在作者看来,“良师”是相对的,对我来说是“良师”,对你未必是“良师”。所以,师生二者互动互促互进的效果是评价“良师”的核心标准,“良师”是要通过实践来体现的。真正的“良师”不仅学问高、能力强、品德好,也更了解学生,有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迎难而上的勇气。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心中真正的“良师”。 “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韩诗外传》 语),这里的“人师”大概讲的就是“良师”吧。只要教师潜心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即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仍是“良师”。与此相对,即使教师的各种素质过硬、有类似“名师”的荣誉称号,但心智却游离于学生之外,也不能算是“良师”。

如此看来,“名师”易做,“良师”难求。只要有评选、有计划,就会出“名师”;而“良师”不能仅由静态的品行和能力评价就得出结论,更重要的在于学生对你的认可度。你是“名师”,但不一定是“良师”;你是“良师”,但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一味地想成名,一旦过早地成为所谓的“名师”,“名师”的光环将使他们失去成长的动力,断送他们进一步发展的追求。做学生喜欢、敬佩的好老师,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乐,使师生之间心心相印。从而以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此“良师”之所在。

“良师”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事先设计好的框框条条,“良师”不需要行政部门下达计划、专家评比确认,更不需要表彰奖励。“良师”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某一段时间打造出来的,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良师”不需要多么高尚,更不需要多么伟大,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善意的爱抚,一个激励的个性化评语,一次循循善诱的促膝谈话,一次耐心的辅导,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这些在孩子们内心深处留下的就是“良师”的背影。著名教育专家王金战老师在回忆他的学生时代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作为一个学生,1978年在乡村读中学,平日调皮捣蛋,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40以外。恰遇高考制度改革,班主任老师动员班级前5名同学冲刺当年高考,而当时排名40开外的他找到班主任也要参加,被老师和同学奚落嘲讽。就这样,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考给那些瞧不起他的人看看。然而,在他所学的科目中,化学成绩最差。那时候,乡村中学纸张缺乏,两个学生共用一套化学教材,学习和复习起来很不方便。有一次,他在教室做化学作业,化学老师看他和同桌共用一本教材,就把她讲课的教材拿过来给他用。老师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他受宠若惊、感激万分。原先不爱学化学的他,忽然之间爱学了,一学进去,才发现化学根本不难。高考时,化学满分100分,他考了99分,其他科成绩也不错。最后,竟然考上了大学,并且是那个班唯一考上的。他说,我一直非常感激那位化学老师,他的一个举动,改变了我的学习态度,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甚至影响了我的人生。使我认识到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道:“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做一个好老师,第一,要有理想信念;第二,要有道德情操;第三,要有扎实学识;第四,要有仁爱之心。”如果说“良师”有一定的标准,那么,具备了习总书记说的“四有教师”的要求,应该就是“良师”吧。

作者在文中呼吁:“名师”不能成为学校的工具、漂亮的装饰品,否则“名师”就被异化了。作为教师的一员,真诚地希望优秀教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实至名归的“名师”。“名师”不可遇,至善乃“良师”。不以追求“名师”为目的,实实在在地做学生心中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