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文章内容

十月博文(二)谢晓丽

发表日期:2018/10/25 7:39:3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贾蕊欣 有493位读者读过

 《声音的产生》这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自己并没有翻开课标,去了解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就会缺少目标的指引。同时在做教学设计时,还缺少学情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其实是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发现学生的前概念或可以找到学生的迷思概念,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和设计活动突破学生的难点。

    接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要是能表现在学生身上的行为,这种行为要是可以进行评测的,冯老师在讲座时,交给我们一个表格和公式,教学目标=活动+行为表现。或者就是按照“通过·······,能够······”。

同时在教学过程活动设计中,需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多种情况的预设,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好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是“有价值的”,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我很认同这样一句话“学生的学习是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本课教师设计两个教学活动,一个制造声音活动后提出问题:“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点”打在学生实验时注意的是方法,第二个活动关注物体发声的现象,提问:“你注意到物体的发声的部位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呢?”“点”打在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我认为这是顺应学生的认识发现一般规律,学生一开始只是发现给物体施加一定的动作,物体就会发出声音,学生并不会聚焦到物体本身在发声的一些现象变化。

    在学生活动实验时,第一个活动利用橡皮筋、尺子、小鼓让学生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制造声音,第二个活动,还是利用这几种实验器材,规定了对学生的实验,比如橡皮筋固定盒子上,拨动橡皮筋观察现象等,这样的做法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注意力关注在发声时的现象上。但是,老师也指出,我在突破教学重点环节设计有些粗糙,比如在用鼓槌敲击小鼓时,只能细微观察出鼓面发生了振动,可以提问学生:“你有什么好方法?为什么想要这么做的?”这样学生在回答时进行思考,能用完整的一句话描述出来:物体发出声音时产生了振动。

教学的主体过程应该在突破教学重点上,所以我在本课在教学重点上,进行详细的设计,让学生在实验时关注物体的现象,同时一定要注意在汇报时,要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出现象,同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振动的概念,让学生可以采用画图的形式,更加形象。

    再将就是本课的板书设计,板书的设计要求要有一定的结构性,结构性的板书能够显示出教学的整体流程,所以我将重新设计我的板书,在黑板上组合了出振动的概念和声音产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