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十月博文(一)谢晓丽

发表日期:2018/10/25 7:37:4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谢晓丽 有550位读者读过

3.1声音的产生

禄口中心小学 谢晓丽

【教学内容】

《声音的产生》选自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本课通过猜想、实验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后续学习声音的传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等内容的基础。新课标的要求学习内容是: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周围的环境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是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比较的模糊,本课就是在学生的元认知上,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仔细的观察物体的发声状态,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能够在体验和发现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发声时的状态,概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停地来回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振动。

通过思考,能够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做出假设,并且会用“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对科学的探索激情,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停地来回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振动。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做出假设,并能想出办法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钢尺、橡皮筋、小鼓、音钹、试管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了解声音产生的意义

1.导语:今天谢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来学习新的内容,邀请同学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

首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声音片段,用耳朵仔细听,并回答,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音片段)

引导学生猜测听到哪些声音,这些声音可能说明了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打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了、狗叫声可能有陌生人来了等)

总结声音的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出示问题:那你们知道这些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吗?(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预设:学生答猜测:1.物体的振动 2.敲击物体 等

教师诱导:他们说的对不对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音乐,根据音乐猜测,让学生意识到声音的作用,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声音探究的兴趣,引导进入这节课的主题)

二、制造声音,提出猜测

1.制造声音。

谈话:我们先来制造出声音,用尽可能多的方法使钢尺、橡皮筋、小鼓发出声音

(要求要保持安静,否则我们所研究的声音就可能被其他声音干扰)

2.展示交流。汇报边演示给班级小朋友看。

教师规范学生回答:你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

  预设回答:钢尺敲击课桌、弹动橡皮筋、敲击小鼓等。

4.引导思考,提出假设:为什么我们用这些方法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预设:给这些物体一些动作)

5、追问:其他同学你们同不同意呢?

如果没有学生回答,老师演示手按在桌面上,学生听并没有发出声音,从而引发学生在此陷入思维冲突。

(设计意图:制造声音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是物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声音的认识,在活动结束后,学生猜测可能产生分歧,教师巧妙设计环节,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以鼓励学生自己在此进行实验,寻找正确答案,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过渡:到底这些物体在发声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还是利用钢尺、橡皮筋、小鼓进行发声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依次用钢尺、橡皮筋、小鼓发出声音,对比仔细观察发声时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变化,并注意填写好实验单,实验单上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可以用画的方式也可以语言描述方式。

(规定学生物体发声方法:钢尺在桌面上按住一段,拨动另一段;橡皮筋绷紧在纸盒上拨动;小鼓敲击鼓面)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规定学生的实验操作,目的是希望学生实验时更能注意观察发声物体的状态,使实验更加具有目的性)

实验结束,小组代表依次上台汇报。

预设邀请3组进行汇报:

a.动钢尺发出声音,物体不断的上下往返波动。让学生演示运动。

b.动橡皮筋发出声音,物体不断的上下往返抖动。学生演示运动。

c.击鼓面发出声音,鼓面振动不明显。有什么好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有的物体发声时不易观察出振动现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转化放大)

(在鼓面放上碎纸,敲击鼓面观察现象)

(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拨、敲··· 波动、抖动)

归纳总结提问:同学们能不能找找发声的物体有没有共同之处?

(预设:发声的物体都在来回运动。)

师生总结:在力的作用下,发声的物体不停地做往返运动,科学上我们称这样的运动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个镲,你能不能让它发出声音,并解释一下发声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设计镲的活动,丰富了本课的实验活动,首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过渡:镲发出来的声音有点响,你能不能让它停止发声呢?

多名学生演示尝试并汇报。

(预设:有用镲拍了之后和起来的、有拍完镲后改在自己衣服上的等)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实验,从反证法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加深学生的印象)

  3.总结: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拓展活动

(出示图片)教师举例生活中现象让学生尝试解释。

1、弹古筝解释发声原因。

2、吹响竖笛解释发声原因。

3、人说话发出声音的原因。

(设计意图:教师选择生活当中不同类型的发声原理:弦乐器弦的振动、管乐器空气柱的振动、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同时在声带振动时,可以进行安全教育,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喜悦感,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