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十月博文一(李俊)

发表日期:2018/10/24 15:31:1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李俊 有521位读者读过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近段时间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书中的每条建议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是教师平时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观摩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上课过程中做一些笔记,以便课后提些意见,他们坐在那里,就跟学生一样,屏息静气地听,听得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毕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他的这个回答开启了一个教育窗口,显示出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之所以成功就是用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真正的优秀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那么这种终身准备究竟是准备什么呢?那就是读书,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小学老师就是“万金油”,哪里痒擦哪里,哪里痛就贴哪里,哪里需要你你就得顶上。因此我们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这一桶水如不添加,就是一桶死水,总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啊,书本就是我们的源头,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让我们的思维一天比一天活跃。

 

我们也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哪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每天在学校备课、上课、课外训练、应付上边的检查等等都排得满满的;下班后回家还要带孩子,忙着家中的琐碎事,这些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哪还抽得出时间来啊。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

 

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第六条建议:“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书中写道:每天要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上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想让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想你所教学科的教科书成为你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你想教给学生的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那就请多读书吧,就象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每日不间断地注入思想的大河,最终成为汪洋大海,到那个时候,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

 

是啊!这段话发人深省,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呢?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书中所记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等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会抛到一边了。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在这里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就像识字课本一样简单了”。

 

其实《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去聆听!比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老师是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教师应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还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等等,这些都是值的我们学习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是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过时,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去实践和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