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博文陈永静
发表日期:2018/10/12 17:42:5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陈永静 有563位读者读过
萨尔曼?可汗,知道啊,就是那个在YouTube上教数学的印度大神嘛。最近有人给我推荐他的书《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我顺便也上网看了看他的视频。
什么鬼啊,这也叫视频,老师都不出镜,也不幽默。只见一块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满了10个草莓和20个桔子,5只山羊和10头小猪,有个美国大叔的声音,他边写边讲草莓和桔子的比值关系,为什么要这样算,还有没有别的算法。一节课十二、三分钟就完了,从头到尾只讲了比值这一个问题。跟他的名字一样,够汗的!
哪儿像我们新东方的老师5分钟就甩一个段子,那叫个提神醒脑,1个多小时的课开开心心眨眼就过去了。下了课,你由衷地觉得:老师口才太好了,太逗了,英音太TM地道了!
汗老师呢,真个叫任性,他不逗人笑,也不在乎人喜欢不喜欢他,你干脆都甭想知道他长什么样儿。他只想仔仔细细地讲上十分钟,让你理解,不光讲解算法还要花力气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算,还要联系一下其它知识点,让你再加深理解。
我知道了,这是风格朴实,朴实的背后其实是专注和扎实。好是好,真好,可这一路一般不怎么招人待见,谁都喜欢那透着聪明劲儿的,热热闹闹的。他也不怕学生觉得枯燥,连个笑话都不肯讲,最多给张凡尔赛宫的小图片。好老师没有他这样的。说也奇怪了,人气爆棚嗳,06年创办可汗学院,到2014年可汗学院制作了4000多条视频,用户超百万,观看次数达3亿。2010年,可汗还被《财富》杂志选入“全球40大青年才梭榜”。得了无数大奖,获得了微软、谷歌等著名基金会提供的1600多万美元的无偿支持。
为什么是可汗,救了一拨又一拨学不好数学的孩子,为什么这种看起来平淡无奇还略显粗糙的视频会受到热烈的好评,连盖茨都成了他的粉丝。
看完《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我才明白。
上网来的大多是主动求教的,不是家长押送来的,也不是老师要求的,他们一心只想学会那些困扰了他们好几个星期的难题,从百分比、到有机化学、以及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等级是咋回事儿。面对某个问题的学习,他们本来就有强烈的愿望,老师不需要像个推销员似的忽悠,而是力求更加清楚深入地讲解和引导。所以,汗老师这种专注于知识本身,注重理解的授课方式,虽然不那么生动有趣反而更受欢迎。并且学生可以随时暂停,反复观看,直到完全弄懂了为止,学得慢一点儿也没关系,不用担心老师的脸色和同学的嘲笑。
另外,课时很短,只有十几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只要愿意学,学生是可以做到集中注意力的。段子何用?
好老师可能也是好学生造就的,假使学生没有多少求知欲,老师只得往说学逗唱的方向发展,对知识如何传播自然顾不上许多了。奇怪的是,线上和线下那不是一拨孩子吗,白天都是老老实实地坐在课堂里,不同的是网上课堂他们会学得更加主动。网上课堂的突出优势恰好反映了学校教学的种种问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这本书里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变革的核心点。按他自己的话说,“教育改革的方向,即由学生自己控制进度的主动学习。”可汗为论证这一点,谈到了许多,从人大脑的构成、学习习惯的差异性,意义和责任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等等。“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只有承担了责任,才能真正地进入学习的过程。而在传统教育中阻碍了个人责任,学生最基本的决定权被剥夺了。”在我们的学校里,是大清早就念英语还是学解析几何,一个课时学多少内容,一堂课就是45分钟,都是学校根据教学大纲来决定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选择权。物理课上没听懂牛顿第二定律的,没折,铃一响老师就得立马走人了,那边语文老师还等着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呢;学得快也不成,老师反正得按进度讲。不能当家做主,哪儿来的主人翁精神。人和责任的分离导致了难以自主学习。
分快慢班给学生贴上了标签、考试的评估性差、家庭作业过多、过份地划分科目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这些弊端阻碍了学习,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书中的批评不仅尖锐而且具体、有实质性。比如,
“考试没有达到其真正的目的,即有效地评估学生的潜力。我们所做的只是给孩子贴上一标签,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它是一个不断将学生淘汰的过程,这一结果与学校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将课程的前后内容相关联,并且注重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可惜的是标准化的课堂教育模式正好背离了这一原理,科目的划分限制了学生的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之所以会产生差异,实际上是因为有的学生掌握了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而有的学生没有。”
“翻转课堂”就是要彻底颠覆标准化的教育模式,把违背教育目标的翻回去,回归教育的本质,不是逆,而是顺。
想法很好,但是也太天真,太书呆子气了吧。世上聪明人很多,最难得是有几分呆气的聪明人。有时候,天真并非幼稚,天真是一股子劲儿。
他是怎么改变现有教育模式的呢?。简单的说,可汗称之为“翻转课堂”(flipping the classroom)。学生通过在网上观看教学视频,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步调来控制学习。什么时候学,什么时候停,自己说了算。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老师按教学大纲来控制进度的办法。“强调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这是支撑了我在本书中提到的所有理论的核心问题。”
可汗还开发了配套的学习软件,叫作“知识地图”,一旦学生通过测评,软件会自动进入新的课程。教师通过后端控制系统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掌握学生的进度、学习习惯、解题思路。而传统的课堂上,即使小班授课,老师最头疼的还是无法真实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程度,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一来,曾经用于授课的课堂时间就可以专门用于辅导作业,解答学生问题,和一对一的指导。他还利用长期的跟踪数据来作为评估依据,并以此代替考试。
这套做法可汗从2007年就和学校开展合作,在暑期班里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获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老师和学生都成了“翻转课堂”的受益者。学校越来越欢迎利用“翻转课堂”来改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水平。至今可汗学院的教学材料全部免费,目前全世界约有2万间课堂里把它作为自己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了。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可汗描绘了未来学校的愿景。学校将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混龄,按学习程度分年级,学生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升入下一个年级。在一间大教室的各个小单元里,可以自学,可以分组讨论,可以做实验、做设计,提倡学生间的互助,老师一对一的辅导。教室里有多个老师,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视角,教师每天集中授课只有一、两个小时,有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学习,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校会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并能随时寻求帮助的环境,这样的学校才能最终成为学术的圣殿、创新的沃土和情感的源泉。”
未来的学校将没有普通与名校的区别,从哪个学校毕业不重要了,北大和海淀走读一个样。决定学生就业的不是学校发的文凭,而是一个由第三方专门机构的评估报告。这岂不是共产主义精神在教育界熠熠生辉吗?看到这儿,我都忍不住想叫他一声“可汗同志”。
这个可爱的理想主义者,最终的目标是要让所有人,无论贫富、无论身处何处,都享有免费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即使是孟加拉偏远村庄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流的教育。听起来很乌托邦,但这件事正在发生,可汗学院的课程已经被译成了10种语言,用户遍及全球,此刻也许在地球的另一边正有人在专心地听乌尔都语或斯瓦西里语的微积分课呢。《翻转课堂》的序言就叫“谁都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作为一个老师,这本书更是给我带来许多启发,怎样让孩子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选择权和责任还给他们,是我们要践行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