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转载]

发表日期:2012/12/18 15:48:0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口小学班主任 有493位读者读过

《给教师的建议》读到的

                                      谢云

我读了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还是比较普遍,导致很多学生不但没有减轻负担,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觉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一、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主要途径。

众所周知,拖堂、补课现象是学生负担过重表现之一。本来一节课可以掌握的知识,却要占用学生宝贵的课间休息时间,甚至还要补课才能掌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降,学生的负担大大加重,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应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1、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知识是向40分钟要效率的强大后盾。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真是至理名言。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他们本身掌握的知识是贫瘠的土地,那么学生知识的幼苗又怎么能茁壮成长呢?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掌握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知识。一是经常学习教育理论,订阅各种教育刊物,从中获得教育新信息,吸收新营养;二是多参加群众性的教研活动,从中吸取精华,摈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吸取成功新颖的教学方法;三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走特色之路,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结合自己教学特点,设计出新颖、富有活力的教学过程。

2、高质量的教案是向40分钟要效率的基本保证。

教学决不能打无准备之战,一定要备好课,高质量的教案是向45分钟要效率的基本保证。精心高质量的教案设计要达到以下目的:重点要让学生牢牢掌握,难点要能使学生彻底解决。

3、高艺术的教法是向40分钟要效率的关键。

要真正的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说实话,其关键是课要上得好。一堂苍白毫无生气的课,使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教师讲得糊里糊涂,学生听得模模糊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课上得不好,使学生学得劳累吃力,本身来讲就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试想,一堂生动充满了活力的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能够与教师紧密配合,学生学起来效果极佳,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这不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吗?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追求高艺术的教法,使自己的教学达到“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二、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有效方法。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不是以削弱学生能力为代价的。相反,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反而是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有效方法。我认为要做到“三重三轻”:

1、重思维培养,轻题海战术。

现在搞题海战术的现象太普遍了,作业好像是布得越多越好,学生被题海淹没了,气都来不及透一口,正是这种题海战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我们必须放弃题海战术,应着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扎扎实实下功夫。我们不能只满足教学生一道道题地做下去,关键要教会他们思维的方法,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步骤,提高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2、重能力考查,轻频繁考试。

现在频繁的考试也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大考、小考、段考、期中考、期末考、单元考、各种考试钟众多,考得学生晕头转向,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收到的实际学习效果却不太理想。

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频繁考试的做法,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摆在首要的位置,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从而达到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的目的。

 

 

对《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获取知识一节,有如下体会:

 

一、课堂的关键应该是让学生有促进智力才能发展的积极的思考

 

在“关于获取知识”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给学生能借助已经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他提倡:评价和分析一堂课,就应该以此为标准。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真正的课堂也应该是充满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智慧火花的场所。在这里,我想到:分数仅仅是去鼓励他们的工具,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的成绩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的每堂课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的这种思考,还是仅仅急功近利地满足于学生的倒背如刘和满意的考分呢?

 

二、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应该应到学生产生疑问。

 

苏氏说:“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现在,譬如说,学生的思想里产生了疑问。

 

于是我就进一步努力做到,从学生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在这里,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只是在旁听。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在这里我明白了:课堂的体温决不是师生简单的对话,而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确的鼓点,能让学生踏出优美的步伐,就像传出的到位球,让学生能扣出精彩。

 

三、教师要对教材和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苏氏说:“教师要能提出恰当的问题,除了对教材知识点的内容,背景和衔接点熟识,还要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不要讲完。”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要以恰当的形式指导他,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起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个地方断了线,那教师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刚脱节的现象。在这里,苏氏的意思是说:“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知识的状况,了解脱节处和空白点,并有针对地运用适合学生本人的方法,这就是教学效果提高的关键。”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就应只加以简短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