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文章内容

禄口小学__语文__学科2018-2019年第一学期教研组计划

发表日期:2018/9/4 8:00:2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毕长虹 有816位读者读过

禄口小学__语文__学科2018-2019年第学期教研组计划

 

一、指导思想:

语文新课标指出 :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发掘生

活中的潜在学习资源,让学生把学习变为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出发,以学生为本,立足生活来开展故事课堂”,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融进教学内容。“故事课堂”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它将教学与故事相结合,基于学生的生活,力求生动的故事吸引学生,启发学生,从而实现由传统的“理论+例子”的教学向案例教学的转变。这样的课堂是寓教于乐,更是寓思辨于乐。

 

二、研讨专题:

“基于学生生活,打造故事课堂”研究

 

三、研讨目的:

1.“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热爱课堂,养成广泛阅读的兴趣。从读故事到讲故事、演故事、写故事,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善的教育,积淀人文素养,提高核心素养

2.“故事”为媒介,以育人为目标,开发各种有益的语文课堂模式,让孩子在课堂中阅读故事、寻找故事、发现故事、传诵故事、仿效故事,最终让孩子拥有有“故事”的七彩童年。

3.组织教师阅读文学经典和教育理论书籍,丰厚职业素养;确立“自主、开放”的教育理念,开展“故事”育人的教育实践研究,锤炼育人本领;以“教育叙事”为主要形式,引导教师勤反思、多写作、常交流,提升教育智慧。

4.构建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我师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故事课堂”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四、研讨具体措施:

语文是一门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学科,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大语文观教育思想,强调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熏陶。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巧用故事,寓教于乐,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享受故事的过程中活用语文,得到语言文字训练之功效。

1.故事导入激兴趣

朱熹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 兴趣是求知最有效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精当,就能在顷刻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采用妙趣横生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背景式故事导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深入理解文本铺垫情感。以课文为平台,导入的这个故事可以与作者生平,与课文内容,与课文的写作背景密切相关。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注意故事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2.故事引用巧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体裁形式多样,都属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但因为历史的变迁和时空的局限,让我们难以有机会做到感同身受。而单纯的解说、烦琐的分析,势必显得苍白无力,必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无几。所以,故事的引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篇篇文章的背后都牵着一个个故事。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可适时、适度介入文本相关的人物故事、背景故事,增加故事的元素,让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同时,不自觉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感受领悟。

3.故事编写强记忆

人们常说:讲一小时的大道理,不如讲一分钟的小故事。因故事内容的具体细节化、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化,外加故事表现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故事比一般琐碎的信息更容易被人们记忆和传播。故事诱趣,故事联想,故事启智在教学中,可以用故事来点缀、包装或改造教学内容,使文本更加灵动、立体,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除了直接呈现短小故事外,还可以对一些长篇故事进行二度创造,转换成适合学生理解接受的生动语言,以微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也可让学生进行二度创造,以故事形式在课堂中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内涵。

4.故事延伸启思维

对故事教育而言,不能仅停留在读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有限层面上,更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故事中来。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学生也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利用生活中的故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