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慧智组__团队活动记录(四)
发表日期:2018/6/20 16:50:5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陈婧 有2262位读者读过
___慧智组__团队活动记录
主持人 | 刘利萍 |
参与人员 | 吕志慧 胡楠 魏珍珍 滕丹 沈志会 彭开月 杨悦 |
活动时间 | 2018.06.07 |
活动主题 | 《确定位置》导学课展示 |
活动记录 | 彭开月讲解导学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8页例1、练一练和练习十五第1~3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认识数对,教材由具体的生活场景引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行与列的含义,认识数对,并学会用数对来描述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具体生活中的场景图抽象出用行与列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知道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认识数对,会用数对描述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在探索用行与列描述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数对,会用数对描述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会用数对描述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2个礼物,分别放在2个同学的桌子里,这两个同学在哪里呢?第一个同学在第3组,第二同学在第2个,你知道这两名同学在哪吗?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2.提问:你找到了吗?为什么找不到?那怎样才能找到他们? 学生回答后适当小结:要知道一个同学的位置,我们既要知道他在第几组,还要知道他在第几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确定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3.追问:第一个同学他在第3组第5个,第二同学在第5组第2个,你能找到他们了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指一指。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藏礼物的游戏引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只知道第几组或第几个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体会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既要知道他在第几组,还要知道他在第几个,这为后面认识数对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 认识行与列 (1)出示场景图 提问:你知道小军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提问:同学们能很快的找到小军的位置,但每个人的表达方法不太一样,怎样才能更加准确、方便、简洁得描述出小军的位置呢? 指出:通常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往后数。 (3)提问:(教师指一列)说说这是第几列?(教师指一行)说说这是第几行? 追问:你能说一说小军在第几列第几行吗? (4)同桌合作:一个人指位置,另一个人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予以指导。 【设计意图】设计指一指、说一说、同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及时将新知建构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通过多样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认识数对 谈话:如果用圆圈代替场景图的座位,你觉得应该画几列几行圆圈? 提问:(指着第一列第一行)这是第几列第几行? 追问:小军在第几列第几行,你能指出来吗? 指出:小军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读作四三。在书写时,数字4和3中间用逗号隔开,外面要用括号括起来。 提问:数对(4,3)里的4指的是什么?3指的是什么? 追问:数对(3,4)里的3指的是什么?4指的是什么?它的位置在哪里? 小组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一个人说数对,另一个人找一找这个数对所表示的位置。 练习: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6,5)表示图中第几列第几行? 【设计意图】由具体生活中的场景图抽象出用行与列表示的平面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也有助于认识数对这一新概念,进而掌握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过渡流畅、自然。 三、 综合应用,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1)说说教室里有几列座位,第一列在哪里?有几行座位,第一行在哪里? (2)指名说说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 2.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指一指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2)说说这四块瓷砖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 (3)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点?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呢? 学生回答后适当小结: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中,第一个数字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中,第二数字相同。 3.提升练习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数对。 (2)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数对,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位置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四、回顾反思,总结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吕志慧发言: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晰,教学效果较好。在教学列和行的含义时,老师导入教学,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受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用“排”或“组”的概念交流猜想时,他们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 滕丹发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取共同的合理成份,说明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数对”引出自然有序,语言简明清晰。 |
活动总结 | 彭开月: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让学生知道数对的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数学又是服务于生活的,为学生拓展数对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对、用好数对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