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婴儿日记》思考
发表日期:2018/6/25 10:05:4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李俊 有692位读者读过
昨天,上传了央视曾经播放过的《婴儿日记》,可能之前很多人也看过。
前几天,我又翻出来温习了下。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开始了那一段适应自然环境、融合社会环境的过程,期间,也是我们每个做家长对儿女最最关心的阶段。从发单音节开始,从做每个反射动作开始,人的一生就开始了发展的历程。
动作,在婴儿期间一个不能忽视的发展事物。但凡做过父母的,基本能知道“三个月左右开始抬起颈脖、七个月开始坐、八个月开始爬、一周岁开始直立行走”发展规律。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父母都会对婴儿进行各种动作干预,这在纪录片中也都能看到。值得思考的是:
1.父母面对的是“一对一的个体”,而我们教师是面对很多的个体。不管是我们对面的是个体还是群体,但至少我们得知道个体的动作发展规律,我们才会知道这阶段其动作发展是正常的、迟缓的还是超常的,我们才能采取一定的动作干预手段使其尽量“赶上”,就像我们一些父母当看到13个月的孩子不会走的时候,就会着急,就会采取更多的手段和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训练。这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会这样的想法吗?
2. 听到好多的人说“没有经过爬”的阶段的孩子,期后期的协调性发展迟缓于“会爬”的婴儿。虽没有科学的研究和数据证明,但这种感性认识也不是没有依据。前一动作经验的积累是后一动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且不说“爬”对后期动作发展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是否得思考,越过了某一阶段,是不是有点“拔苗”的感觉,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如果一个儿童连“基本的动作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后期的技术动作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和影响呢?
3.婴儿的动作发展,其也受着个体、任务、环境的约束。先不说个体的约束因素,就“任务、环境”来说,这在婴儿期间,父母都做的很尽职,为了锻炼婴儿“抬颈脖”,就让婴儿趴着看东西,为了让婴儿学“爬”,就在前面放婴儿想要的东西。。。。。。还有人猜想,婴儿不会爬是因为当时在正直7、8月的阶段,衣服穿得太多不适合爬或者太溺爱经常抱在手中没机会锻炼。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问题放到我们的体育教学中,是否也值得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