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分析的“技能目标”定位
发表日期:2018/3/22 9:58:5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李俊 有659位读者读过
运动技能是学生学习体育以及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标标准》中针对运动技能学习方面提出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学习目标,且在每个水平段以层次性、递进性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具体到课时教学实践时,通常以“技能目标”为主要形式来制定和描述,以此来评价学生在课中学习某一具体的动作或技术时所达成、预期的效果。而制定可操作、可观察、可落实的技能目标,学情分析是制定技能目标之前必走的一步,因为体育教学的对象是青少年儿童,要达到育心和育身的目的,就要研究和分析教育教学的对象[2],而“学情分析”是研究和分析教育教学对象的重要手段,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体育课堂教学,基于学情分析后定位的技能目标才是“具体的、外显的”[3],也只有基于学情上的技能目标,才能使得我们的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有效性,才能避免教学中是经常会出现有教无学的现象。
本文试以体育课时教学目标中“技能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以“篮球传接球”教学内容为例,仅从“动作发展、学习基础、体能基础”三个因素来学情与技能目标定位的关系。
一、分析动作发展,是技能目标定位的基点
动作发展研究是人类一生中动作行为的变化的过程,并证实人一生的动作发展是具有序列性的。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掌握也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发展时期,每一种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也具有独特的规律[4]。研究证明,个体在一生的不同阶段,动作具有明显的阶段典型特征。这种动作特征主要表现在“肢体动作的表现、操作能力”等因素,分析和研究儿童现阶段的动作特征和具备的动作经验,并确定学生有可能完成的某一动作任务,给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定位提供了基点。因此,我们就如“3~8周岁期间,是儿童形成多种基本动作技能的基础[4]”的研究结果,就让我们确定水平一“在体育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等动作[5]”的学习目标提供了基点。
笔者对3~11岁儿童双手接球动作发展特征进行研究,得出结果:上肢动作在7~8之前以胳膊的大肌肉群产生的粗放性的位置移动为主的“伸够”动作控制,之后发展到9~11岁由手臂、再到手腕和手指的精细动作;下肢从7~8岁开始有了明显的对上肢的协调配合动作表现[6]。并以此为基点,确定以下技能发展目标(如表1),并通过教学实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表1
阶 | 接的技能目标 |
水平一 | ●能够借助双臂和胸抱住“3左右迎面过来或上下移动”的物体(如小篮球) |
水平二 | ●能够根据球的移动做出单脚跨出的动作并能用单手或双手顺利地接住 |
水平三 | ●能够根据球的移动路线和方向,下肢能够作出左右、前后的身体位置调整并将球接住;●能够在移动中接住球并完成急停动作 |
二、弄清学习基础,是技能目标定位的依据
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使用的教材,都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前一教学形成的动作技能将是后一个动作技能学习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厘清各个课程内容的目标体系,以便我们更好的、系统的开展教学。对每个教材内容中的动作技能,需要按照水平段目标进行合理的划分,然后具体落实到课时计划过程。篮球传接球,从小学到初中……学生都在不断地、有序地的练习。但是在每个阶段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如何才算学“会”,需要进行厘清和分析,以义务教育阶段“篮球传接球”教学内容为例(见表2)。
表2
学习阶段 | 水平一 | 水平二 | 水平三 | 水平四 |
学习内容 | 各种传接球 | 原地的传接球 | 行进间传接球 | 行进间传接球 |
水平目标 | 体验各种的方式传接球。 | 通过胸前和头上等不同路线的传接球,掌握“传球时的蹬、伸和接球时的迎、收”的动作。 | 能够在行进间运球后完成传球动作; 在移动中能够接住球。 | 传切配合 |
表2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水平1~水平4,篮球的传接从多种形式的抛接到原地的传接,再到移动中的传接,是递进的关系,前一个学习内容将是后一个学习内容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传接球的技能提供了保障。也就是说,后一个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一个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来定位的。
2.弄清学生学习基础
学习基础,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法和经验。由于受实际教学的影响,部分内容的教学存在着断层现象,教学不系统,前后不衔接,导致学生学不会,这源自于学生没有相关的学习基础。试想,如果我们没有通过系统的教学就让学生进行“篮球的传切配合”,这将是纸上谈兵。这就需要我们需要通过观察、调查来分析的学生实际水平,如果学生在水平二已经学习了“一定距离的原地传接球”的基本动作,那么这将为水平三学习“传球准、接球稳”的技术动作提供了基础。否之,移动中的传接将是“拔苗助长”。
三、明确体能基础,是技能目标定位的参照
体能,是人们从事一切身体活动的基本运动能力,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8]。专项体能是指在完成专门的某一运动技能时所需的体能,如掷远需要的力量、奔跑时所需的速度和耐力等。体能在实际上是技巧动作发展之基础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掌握技能的程度受耐力、力量、韧性和敏捷性的影响[9]。因此,在制定技能目标时,我们需要参照学生的体能,以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掌握动作技能。实际上,我们在制订技能目标时,时常以一定的“数量”来间接提出完成动作技能时所需的体能(如表3)。
表3:技能目标与所需体能的关系
对 | 技能目标体例 | 所需体能 |
一年级 | 在30米跑中,学生能够沿着一定的直线方向跑动 | 平衡能力 |
四年级 | 在4米左右的距离内,能够做出“挥臂、压腕”双手头上传球动作,并能够比较准确的传到同伴的位置。 | 力量 |
五年级 | 在600米的自然地形跑动中,学生能够掌握“二步一呼、二步一吸”的呼吸方法。 | 耐力 |
当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时,如果所需完成的任务超出了该年龄段的能力时,往往会改变其动作结构,更不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如表3所述,一年级学生的平衡能力是敏感期,待尚需提高和发展,如果学生在跑动中要求的距离过长,将导致学生不能完成目标任务;而在水平二,学生要完成篮球的头上传球动作,除了需要学会传的动作方法以外,还得以力量来支撑,距离太短或太长,会影响学生传球动作技能的形成。因此,在我们定位技能目标时,需要通过实践,明确学生的体能发展情况,给学生提供学习动作技能的环境。
1.学情分析是技能目标定位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技能目标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因为没有学生的动作经验、学习基础、体能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2.学情的分析和确定,不是想当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研究、归纳来进行。
3.影响技能目标的定位,学情分析还涉及到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等因素,这些,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分析,学习相关理论,以便更好地去把握技能目标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