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计划中技术维度的内涵与教学策略
发表日期:2018/3/22 9:57:2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李俊 有582位读者读过
技术维度的提出,给我们在构建单元计划时多了一个视角,它与“体能、运用”形成三个维度,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在一个单元中进行“知识、体能、方法”的教学。而技术教学,一直是体育教学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也是体育教学中亟需把握和探讨的一个主题。一直以来,因为对技术教学认知的不同,以至于出现了“我们该教什么、需要学生学到什么程度以及该如何教学”等问题,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技术维度如何在单元计划中落实。
运动技术主要通过身体的肢体来进行操作,并按照一定的任务来完成的,是一种身体练习形式。而身体练习是指一系列具体的体育动作和动作组合,体育动作一般以运动技术为基础[1]。因此,技术我们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及技术动作。体育动作主要包括“身体姿势、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时间、速度和速率、力量、节奏”等七要素[2]。当我们给学生的任务越多,要求其完成动作时具备的要素越多,其技术难度就越高。《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针对运动技能学习方面从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提出了“基本的身体活动动作、多种身体活动动作、有一定难度的身体活动动作和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运动技术”的学习内容[3]。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技术教学的内容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见表1)。
表1:技术在各阶段教学内容的理解
阶段 | 技术内容 | 技术要求 | 承载形式 | 例举 |
水平一 | 基本动作 | 基本身体活动 | 体育游戏 体育活动 | 跑、跳、投、支撑、攀爬、拍球、击打 |
水平二 | 基本动作 | 多种身体活动 | 体育游戏 体育活动 | 折返跑、连续跳跃、助跑+投掷、移动中的运球 |
水平三 | 基本动作 | 有一定的难度的身体活动 | 体育游戏 体育活动 运动项目 | 连续起跳摸高、各种方式的投掷 |
技术动作组合 | 排球的发球、运球+射门、移动中的接球 | |||
水平四 | 运动技术 | 简单技战术 | 运动项目 | 耐久跑中的呼吸节奏、传切配合 |
当我们以某个技术作为教学内容时,作为单元中的课时,每个课时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都具有侧重点,课次前后具有“整体性、序列性、递进性”。
表2
阶段 | 评价要点 | 评价方法 | 目标描述 |
水平一 | 节奏感、连贯性、协调性 | 定性评价 | 做出 |
水平二 | 正确性、速度、数量 | 定性评价 | 完成 |
水平三 | 动作衔接的连贯性、正确性;速度、远度、高度 | 定性与定量结合 | 完成、掌握 |
水平四 | 正确性、速度、远度、高度、 运用熟练程度 | 定性与定量结合 | 掌握、运用 |
如在水平一“多种形式的投掷方法”单元中提出“能够在‘套圈、打保龄球、纸飞机、看谁投的远’等投类游戏中,做出投、抛、甩、扔、撇、滚等3种以上不同形式投的动作”[6],这里提出两点:一是需要通过投掷游戏来进行教学,二是需要达成“做出投、抛、甩、扔、撇、滚等3种以上不同形式投的动作”。
再如在水平四“足球的技术与运用”单元中提出“在行进过程或抢截球活动中,运用脚内侧、正脚背、脚外侧等脚法,将球传给同伴,同伴能用脚内侧接球的动作将球控制,并再进行传接”,这也让我们明确了“要求做得怎样”。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动作经验,这给学生习得一定难度的动作技能提供了基础,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水平,在学生已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搭建好桥梁,以体验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以反馈为手段,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在反馈中解决问题,最终习得动作技能。
在进行跨越式跳高时,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是“助跑+跳跃”,能够通过一定路线、距离、速度的助跑跳过一定的高度,如果我们将高度不断提高并到达一定高度时,学生会发现直线助跑跳的形式无法达成预设的动作任务,这时,有些学生会调整助跑路线(侧向助跑),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助跑的路线、起跳的方式”等技术动作的传授。
不同教学策略的实施,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和掌握技术。不管是采取何种策略,练,始终是学习技术、掌握技能的必要途径,练习的时机、时间、次数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体验练习、尝试练习、指导练习、运用练习等形式,根据实际的需要来进行;教,是起到点拨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不会的、疑惑的、错误的”问题,点拨要有针对性、即时性和科学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以便更有效的进行运动技术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