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元计划中“运用”视角的实例分析
发表日期:2018/2/26 9:56:1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李俊 有548位读者读过
一、概念界定
1.“运用”的理解
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1]。在体育教学中,事物的特性即技术的特征。技术的运用,只有在具备的合理环境,才能使得动作技术得以利用。因为“一个动作技能的获得,至少要有在一个给定的环境中执行此项动作任务的机会[2]”。
2.运用维度的落实
运用维度的提出,是为了达成运动技能目标,教师在选择和采用教学手段和策略时所需要思考的一个角度、一种思维方式。在体育教学中落实运用维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设运动环境。运动环境,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完成一定的动作任务所创设的练习情景,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提高技能。运动环境的呈现可以是游戏、体育活动或运动项目。“动作(做什么)、条件(在什么情景下做)、任务(做得怎样)”构成了运动环境的三要素。
这一维度的提出,不仅给水平四的教学提供了视角,同样在水平一~水平三中也能得到落实。如在水平三中根据篮球的位移技术、传球、运球、接球、投篮等,把这些技术置于“角篮球、抢断球、起起落落、三对三”等游戏或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根据即时任务完成技术动作。又如在田径类“投掷”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学生在水平一阶段会以“投、抛、滚”等多样的身体活动方式来呈现,而我们在教学时,从运用维度来思考并创设一定的条件,学生会根据不同条件来择取不同的动作来执行(飞盘比远通常会择取“撇”的动作、近距离投进筐会择取“抛”的动作,纸飞机会择取“肩上投掷”的动作),这种不同的运动环境,会让学生根据运动环境的不同,把这些基本的投掷动作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丰富他们的动作经验和运动感知。此外,技术的运用还有包括了技术的迁移,根据技术动作的共性特征,可以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进行运用,如“移动中的接球”可以在“篮球、足球、排球”中运用;“双手头上向前投掷”可以在“足球的掷界外球、篮球的头上传球、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等。
二、单元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运用”视角下的单元设计,就是以技术为核心,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该技术,实现“学以致用”。球作为身体练习的物质承载形式,其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运动特征,而个体面对这具有“运动并变化着的物体”需要具有多种技能才能进行合理地控制并与他人发生联系。如果我们仅仅以简单的技术动作来教学,那么就脱离了球本有的运动项目特征,学生不仅不会产生兴趣,而且对相关运动技能的形成没有促进作用。因此,根据不同球类的运动项目特征,创设运动环境,对学生掌握球类运动技能,参与球类运动项目练习具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
水平三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提出“基本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3]。球类项目中的接球,主要发生在“人—球—人”之间的关系,因球的轨迹或落点是不定的——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学生需要对球运动路线和落点的判断,并做出相应的肢体空间移动,最后根据任务完成动作执行。因此,学生需要通过移动肢体空间,以获取最佳的时间和空间来截获运动物体。如跳起接球、跨步接球、跑动接球等。而这些组合动作的完成,除了需要对运动物体的判断以外,更需要执行技术——位移技术、接球技术等。而小学生在接球任务中“下肢从7~8岁开始有了明显的对上肢的协调配合动作表现;躯干在接球的过程中,从7~8岁开始,能够根据接球的任务,较好地控制身体的重心;从10岁开始,上下肢和躯干在双手接球任务协调趋向成熟”[4],这就证明,水平三学生已经具备学习此内容的能力。
据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在水平三篮球课程内容中确定以“各种形式的移动及组合“为内容标准中,提出“认知:能简要描述快速移动的动作名称与方法;技能:能在活动中至少做出5种以上移动动作,如听(看)信号做出折返跑、变向跑、侧身跑、后退跑、跨步、急停急起以及多种移动动作的组合,表现出一定的速度、灵敏、协调;能将移动动作与控球动作有机组合,如跨步+接球、侧身跑+接球等,表现出一定的判断、移动、控球能力。情感:练习中积极进取、乐于竞争、善于合作,并乐意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5]的表现标准。
本单元是在《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下,是以“移动中的接球”为教学内容,以“各种方式的移动、跨步+接球、跑动中的接球”作为教材,把“位移技术、接球技术”融于具有篮球运动项目特征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来发展学生移动中接球的能力。
3.设计思路
(1)通过学习不同方式的位移动作,发展学生位移技能;(2)通过不同路线的传接,丰富学生传接球的动作经验;(3)依据球类运动项目的规则,创设多样的运动环境(如无人防守、有人防守等),提高学生对运动项目技术特征的认知;(4)通过“学习一个动作(技术)、完成一个组合练习、进行一个游戏[6]”来落实运用维度,让学生在技术和运用两个维度融合之中学习,能够将篮球中的位移技术和接球技术在模拟情景中可以运用并获得技能;(5)以设定任务卡的形式进行评价,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样”。
三、单元计划《移动中的接球》体例
教学内容 | 移动中的接球 | 教材内容 | 多种方式的移动、跨步后的接球、跑动中的接球 | |||||
教学对象 | 水平三(五年级上) | 课时数 | 3 | |||||
单元 教学 目标 | 1.能简要描述快速移动的动作名称与方法,如跨步、侧身跑等 2.掌握不同方向的跨步、侧滑步等位移技术和接球技术,并能够在篮球体育活动中完成“跨步+接球、侧身跑+接球”等在“移动中接住球”的身体组合动作,提高学生篮球技术运用能力和篮球意识;同时发展学生上肢力量与位移速度的身体素质。 3.引导学生在球类活动中遵守规则、相互合作、相互提高的体育品质 | |||||||
单元教学 重、难点 | 重点:对移动球落点的准确判断 难点:“移动+接球”的执行 | 安全 策略 | 1.遵守球类运动中基本的规则; 2.游戏时注意与同伴之间的合理空间。 | |||||
课次 |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重、难点 | 教学策略 | ||||
1 | 各种方式的移动 1.听信号,做反应 2.多点折返练习 3.多点折返传接 | 认知目标:知道多种移动动作的名称并能够理解在球类项目中的运用。 技能目标:掌握“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方向的跨步、折返跑的位移技术。 情感目标:表现出乐于竞争、在一定的运动负荷下能够克服的良好心理品质。 | 重点:完成折返、侧滑、跨步等位移动作 难点:在连续位移中重心的转移 | 1.学生一路纵队慢跑,并根据教师的信号做出不同的反应(1完成跨步后一手触地急停动作、2转身向后跑、3做出侧滑步继续前行)。 2.折返练习比快(在篮球场内分成8组,根据布置点进行折返移动,同时要求一脚触到折返点)。 3.在每个折返点放置一个球,学生每移动到一个折返点,将球拿起后传给指定的学生。 4.(接上环节)学生每移动到折返点,接住指定学生传来的球后再将球传给传球的同伴。 | ||||
2 | 篮球:移动中的接球 1.多种形式的传接球(胸前传接球、反弹球、头上传接球) 2.接原地抛或传出不同方向的球 3.接原地运球后传出不同方向的球 4.换位传接球 5.抢断球 | 认知目标:知道传球的目的以及不同方式传球的名称。 技能目标:①在游戏中,能够完成“接住来自不同方向传来的球”,做出“跨步、侧滑步、转身、跳步”等位移动作后的接球方法。②能够将多种传、接球的方法在游戏中运用。 情感目标:遵守篮球运动基本规则,体育活动中能够提醒、相互指正不足之处。 | 重点:对不同方向移动球的准确判断 难点:完成“移动+接球”的动作 | 1.引导学生相距3—4m做出并完成胸前传球、反弹传球和头上传球的方法 2.进行“接原地传出不同方向的球”的方法练习:传出“前、后、左、右、上”不同位置的球。 3.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各自的问题并明确改进的方法:眼睛看着球进行“跳步、跨步、转身、侧滑”的快速移动。 4.引导学生练习“接原地运球后传出不同方向的球” 5.“抢断球”游戏:三人一组,两人传球,一人在中间抢断(中间的人完成防传球人、防接球人、在中间防守三个位置)。 | ||||
3 | 跑动中的接球 1.你抛我接 2.前抛后接 3.你传我接 4.叫号接球 | 认知目标:知道侧身跑、后退跑在接球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完成“侧身跑、后退跑,向前跑”后接住球的方法,表现出球在落地一次之前接住球。 情感目标:同伴间善于合作,能够积极完成每一个练习任务。 | 重点:根据球的路线确定跑动的路线 难点:在落地一次之前接住球 | 1.两人一组,每人一球,相隔2m,每人都把球向上抛起后去接住对方的球,接住球后同时完成面对面的姿势。 2. 一路纵队慢跑成圆,在慢跑过程中首位学生将球抛起后让第二位学生接球,依次类推。 3.两人一组,接球学生与传球学生相隔2m,做出“背向、侧向、相向”的准备姿势,当球传到远处后,迅速跑动并在落地一次前接住球。 4.8人一组,绕半径4m的圆慢跑,中间人将球向上抛起同时叫号,相应的学生马上跑进圈进行接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