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教学反思>>艺体学科>>文章内容

希望就在跌倒的地方 张辉

发表日期:2018/2/22 9:40:4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辉 有523位读者读过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成长受多重因素影响,天赋、努力、机遇,更关键的是运动员能否挺过困难和失败。只有扛过来了,才有可能成长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

——张雷


提起张雷,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培养出了马龙、丁宁的北京乒乓球队金牌教练”,但在50岁的张雷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23岁当球员时的一次失利。

    

“那是1991年在日本千叶举行的第41届世乒赛,我作为中国男队成员参赛。男团比赛中,我们小组赛顺利出线,淘汰赛首轮又遇到了小组赛打过的捷克斯洛伐克队。此前小组赛时,我在第五场单打赢了对方,但到了淘汰赛,捷克斯洛伐克队换了阵容,我的对手变成了杰西,这个名字我一直记得,输了,中国男队也没能进入四强,最终排名第七。”张雷回忆说。

    

“说实话,那时候中国乒乓球队的实力不像现在这样强,国际乒坛竞争很激烈,多支球队都有冲击冠军的机会。但当时我们还是想争取一下,尤其是想从瑞典队手中把斯韦思林杯夺回来!拿了个第七,从教练到队员都很难过。”张雷说。

    

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张雷有了“走出去看一看”的想法,想通过和国外高水平球员、教练的交流,找到提升中国乒乓球水平的方法。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国家公派运动员,张雷就曾前往瑞典马尔默俱乐部打了一年球,一直和佩尔森、卡尔松做队友。那段海外打球的生活,让习惯了“三集中”的张雷大开眼界,“原来运动员可以自己管自己,也必须自己管自己。自立、独立思考、职业态度,这些都是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必备的素质。”张雷说。

    

1994年,张雷到了日本乒乓球俱乐部打球。虽然收入比国内高,但独自一人在海外的生活毕竟是辛苦的,每每这时,张雷就会咀嚼1991年那场失利,让遗憾和苦涩成为推动自己前行的力量。

    

一年后,受到北京乒乓球队的召唤,张雷毅然放弃了在日本的高薪工作,回国当教练,用张雷自己的话说就是,当球员时我没能达到最高水平,当教练一定要培养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

    

说起来豪气干云,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最大的困难就是1997年让我去当女二队教练,我当时一门心思想培养世界冠军,放弃了国外不错的条件,让我去带女二队,确实想不通。”张雷说。

    

好在之后不久,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联赛启动,张雷负责组建北京乒乓球俱乐部男队,带着唐鹏、侯英超、刘恒、高伟等不太受重视的球员,重新成为男队教练的张雷兑现了“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的座右铭,队伍成绩一直稳定在前六名。

    

由于广东全运会北京乒乓球队成绩不佳,在乒超带队打得风生水起的张雷终于如愿出任了北京乒乓球男队主教练,同时兼任俱乐部主教练。马龙就是那时候来的北京队。

    

“马龙是个有天赋,也很努力的球员,打乒超第三年,就能保持较高的胜率,除了国家队主力,没几个人能打得赢他。”张雷说:“但马龙的问题是经历有些坎坷,人也有些闷,有什么心事经常憋在心里,自己钻牛角尖。就比如进入国家队成为重点培养队员之后,屡次输给王皓,就让他心里很不舒服,但一直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最后甚至成了一个‘结’。”

    

对于弟子职业生涯的这道“坎”,张雷的解决方案就是“软磨硬泡”:“软”的是主动和马龙谈心,掰开了揉碎了说,反复说,让马龙重塑信心,慢慢让一度产生了“不打球”念头的马龙重新站在球台前;“硬”的则是利用和国家队同在北京的优势,让马龙在国家队训练结束后或者休息日再到北京队加练,强化优势、补足短板,最终在2015年苏州世乒赛首夺男单冠军。那时候,马龙已经27岁,是如假包换的“大器晚成”。

    

“其实无论马龙还是丁宁,职业生涯都经历了很多挫折、失败,这些也都是我做运动员、教练员经历过的,我能跌倒了站起来,相信他们也能。很多人觉得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应该都是常胜将军,但实际上中国球员之所以在世界上成绩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国内已经输够了,有了那么多的失败积累,才能做到在球场上临危不乱、让人放心,这些都是奋斗出来的。”张雷说。

    

2016年,马龙和丁宁两次登上里约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的最高领奖台;一年后的天津全运会,马龙和丁宁也分别摘下了分量最重的乒乓球项目男女单打金牌。马龙就此成为全运会乒乓球赛场首位成功卫冕的男单选手,丁宁则完成了从国际赛场到国内赛场的“全满贯”。作为教练,张雷也跟随弟子站上领奖台。而张雷上一次成为“全运冠军”,还是1993年的七运会。“让教练员和运动员一起登上领奖台,体现了国家体育总局对教练员的尊重和重视。很多人都说是教练成就了队员,但在和球员共同进步的过程中,作为教练的我也从马龙、丁宁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比如对事业的执着,对个人的高标准严要求等。我想这些对于我之后的工作也有帮助。”张雷说。

    

从最早的北京队教练到男队主教练再到总教练;从先农坛体校副校长,再到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市体育局乒羽中心主任。张雷的身份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他对乒乓球项目的投入、热忱和思考。“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尽管我是幸运的,北京队是幸运的,培养出了马龙和丁宁这样的优秀球员,但又有多少省市能拥有马龙和丁宁呢?有多少球员能成为马龙和丁宁呢?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基层教练员、运动员的成长,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记者见到张雷时,他刚刚结束在瑞典哈尔姆斯塔德进行的第54届世乒赛团体赛的观摩,在现场见证了马龙和丁宁两位得意弟子再次成为世界冠军。对于早已拿冠军拿到手软的马龙和丁宁,张雷一直对他们说:“要豁得出去,放下偶像包袱,不要觉得自己已经是冠军了,就可以怎么样,还是应该从细节做起,从每一个球做起。”

    

张雷给马龙、丁宁制定了新的目标——追平庄则栋,实现世乒赛单打三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