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七 《书香作伴 德育入心》 (王梅)
发表日期:2018/6/18 21:31:3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王梅 有517位读者读过
一本好书,能够让人的心灵明净如水,一本好书;能够拓展人的视野,丰富人生的阅历;一本好书,就是一盏明灯,能够将人生的路照得更亮更清晰。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可见书籍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作为一个班主任,我觉得德育比智育重要,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仅仅靠苦口婆心的说教,是远远不行的。因此,我努力创建书香班级,让他们在书中汲取营养,让书香作伴,德育入心。
一、营造读书氛围,让书香溢满班级
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书柜,在教室里开辟了图书角,使图书能够整齐安放。班级图书角的书籍主要有两个来源:1.班级里每个学生至少带2本书籍。2.一位学生家长捐给班级100多本书籍,并且多个系列书籍有完整一套。班级图书书源健康,学生自带书籍和家长捐赠书籍我都一一把关。书籍不仅种类多,而且都是适合我们一、二年级小朋友的读物。因为孩子年龄小,藏书目录由我登记,并给每本书籍贴上标签。由班级建立的四人小组轮流做图书管理小组,组内成员对图书角进行负责管理,进行图书借阅登记,并及时根据标签顺序整理书籍。
二、保证阅读时间,让书香填满间隙
学生有书籍可读,还要有时间读,低年级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注视,如果放任让孩子自己利用下课时间去读,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的阅读主要在以下几个时段展开:
1.早读。有些孩子来的比较早,这个时候,大家是自主阅读课外书籍的,可以默读也可以读出声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班干部进行组织。当大部分学生都到班级后,进行课本的早读。学生在精彩的故事和有趣的知识中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在故事中受到心灵的洗礼。
2.午读。午休前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课外阅读。学生可以自己阅读,也可以同桌进行书籍阅读的交流。
3.阅读课。每周四一节阅读课进行学校校本课程《七彩故事》的学习,学生自由畅谈学完故事的体会,在故事中让学生得到熏陶,让学生爱上阅读。
4.亲子共读。班级图书角的书籍可以借阅,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要求孩子每个月和父母共读一本书籍。在节假日,按照学校安排发放书籍到孩子手里,与父母一起读。暑假时,孩子和父母共读了《小鹿斑比》,并写下了读书感受,从书中他们学到了友情、亲情、坚强......
三、读经典古诗,学会珍惜感恩
“古诗文诵读”是学校校本课程之一。每周三中午教学一首新诗。“一日三诵”,每天早读,语文课前,放学时都诵读一遍。熟读成诵,不知不觉,学生就将诗背了下来,学生才二年级,但是已经积累了很多首诗歌。孟郊的《游子吟》让孩子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李绅的《锄禾》让孩子知道农民伯伯种粮食特别的辛苦,李白的《赠汪伦》,让孩子感悟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一首首经典的古诗词教育孩子们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得到更真切、更深厚的亲情和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学会珍惜和感恩,才会懂得爱。
四、品味传统节日,塑造品格情操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沉淀了千年的传统文化。每一个节日都有着它的悠久的历史、美妙的故事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借以学习和传承的民族文化。我依托学校的校本教材《品味传统节日 体验和谐美感》,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搜集相关传说故事,传统习俗,在阅读书籍中,在故事中,在交流的思维碰撞中逐渐塑造品格情操。春节,让学生体验岁岁更新,不断地更新自己,做一个真善美的人。清明,让学生体验慎终追远,学习革命烈士的伟大奉献精神,珍惜当下的生活。端午,让学生体验人格高洁,在屈原的故事中感受爱国情怀,学习爱国,少年强则中国强。中秋,让学生体验感恩团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阅读名人故事,明白做人道理
在班级推荐中外名人的故事让孩子阅读并开展“故事大王”比赛,比如,雷锋的故事,学习雷锋身上助人为乐、钉子精神。徐秀娟的故事、赖宁的故事,学习爱护环境,保护动物。曾子杀猪,华盛顿看书,学习诚实守信......名人故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也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一年多的努力,我看到,从原来三三两两的孩子课后捧着课外书,到现在很多孩子爱上了阅读,爱上了班级的图书角,我从内心感到欣喜。他们到图书角借阅书籍时的热情,他们早读课沉浸在书中的陶醉的脸,他们下课后盯着课外书时的聚精会神,让我闻到了班级内浓浓的书香。班级的孩子互相友爱,爱护环境,懂得感恩。“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这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让书香与孩子作伴,让书籍滋润孩子的童年,在读书中,让德育深入孩子的内心。在以后人生的道路上书籍会给予他们无限的力量,正向凯勒说“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