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博文1(贾蕊欣)
发表日期:2018/6/15 10:40:2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贾蕊欣 有508位读者读过
故事课堂,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故事课堂学习体会
故事课堂,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是一种从学生生活出发的课堂学习,是让学生在故事引领下的学习过程。通过故事情境发现问题,展开学习探究活动,指向课程目标。“故事课堂”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故事中主动从事系统的、独立的发展性探索活动。
基于学校“故事课堂”的基本理念和设想,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标和要求,我觉得我们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 以故事导入课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的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基于同一母题从不同角度选出的文章,或者基于同一文体选出的各具特色的文章,因此,在上课前,老师以一个同母题的故事导入,或者同一时代背景的故事导入,对一篇课文乃至整个单元的教学会营造出很好的学习氛围和基调。
以《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重点是“从字里行间感受日本人民称为什们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人民友谊的使者”,具体体现在课文2—5自然段对于聂将军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中;难点是“课文所述事件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易真正理解其中的情感”。
邱老师在上课时先解决事件离学生生活较远的问题。课前,邱老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简单了解抗日战争那段屈辱的历史,然后带领大家认识“聂将军”,了解当年的“十大元帅”,将人物形象初步树立起来,将学生与课文人物之间的距离似乎拉近了一些。这里,如果能加一段当时的小故事的讲述,可以是日本人侵略中国时的暴行,可以是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艰苦,可以是中国人民受到的苦难,这样可能会更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便于情感的激发。
第二, 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谈老师在执教《少年王勃》时,始终带领孩子围绕一个核心问题,“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你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有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的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有目的性,讨论过后,将目光集中到对王勃的正面描写“胸有成竹”“笔走如飞”上,集中到侧面描写“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拍案叫绝”等,进而让学生尝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一个人的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
但是学生的兴趣不够,感觉还是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我觉得最后可以再加一个环节,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关于王勃才气过人的故事或者他的作品,让学生更立体更近距离地去理解人物,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的一个锻炼,又可以在学生中渗透“故事”,让学生爱上故事。
第三, 教学中可以渗透“故事”意识,让学生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螳螂捕蝉》一文讲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说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深入研读文本,我们会发现这篇课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寓言故事!课文中少年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是个寓言,但整篇文章其实又是个故事!卞老师从这一角度出发,将课文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从关键句寓言的寓意出发,找一找他们“一心”的表现,提炼出故事的关键细节,尤其是动作和心理细节,让学生练习复述,把故事讲完整。从而提炼出练习讲故事的方法:1.知道故事的寓意;2.围绕主旨寻找关键词句。第二层,学习吴王从谏的故事,体会少年的睿智,从“吴王明白了吗?”出发,开始人物形象和语言智慧的品读,练习讲故事。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渐渐爱上了故事,更能逐渐掌握讲故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