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楠博文8
发表日期:2018/6/12 11:14:2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胡楠 有725位读者读过
《认识人民币》的磨课历程与反思
胡楠
2018年3月,作为一七年新入职教师的我被校通知参加三校联合教研活动,代表我校上一节公开课。根据上课进度及课的选择,我考虑良久终于确定了《认识人民币》这一节独立课。
“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角、分的内容。本节课让学生经历在数学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其进率,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此内容利用学生实际生活认识部分人民币的经验,以现实的情景唤起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认一认,分一分,用一用的数学活动来掌握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增强应用意识,丰富对购物活动的认识,提高解决简单购物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学为本,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思考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是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二是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获得一些简单的购物经验;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 三是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那么在实际教学之中如何能够关注知识的本身,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能够在本节课中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本身生活化的东西上升到数学化?如何能够关注学生核心思想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带着这些思考,我和我所在数学教研组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环节一:认一认,分一分
【首次试教】
1. 引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的感受,以及曾经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分享
2. 呈现一元及一元以下人民币,说说认识哪些人民币?是怎么认识的?把认识的人民币说给小组同学听,不认识的问一问小组里的其他同学(学生讨论)。最后呈现所有一元及一元以下的人民币学生上台介绍,并且说明是怎么认识的。明确根据人民币上的汉字和数字可以认识这些人民币。
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借助已经有的经验都不难认识元和角,但是因为分在生活中出现的很少,所以部分孩子不认识,在这节课中仅做介绍。
3. 将桌子上有的一元及一元以下人民币分类,并且将分类标准分享给其他同学。课前预设学生可能的分类有按人民币的材质、元角分、按数字、和按照面值分类。最后介绍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实际出现情况中,按照人民币的大小来分的很多,但是根据人民币的单位来分的孩子寥寥无几,在小组讨论中我引导学生发现人民币后面的汉字,从而孩子们能够想到把人民币按照单位来分,最后好引入本节课的一个知识点:人民币的单位
【反思】本次实践的设计意图是想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引入人民币的知识,但是从学生的实际课堂反应来看,低年级的学生对此兴趣不是很大,于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低年级孩子喜欢新鲜事物的特性,一个新的引入方式诞生了。
【正式执教】
1. 谜语引入
师:孩子们,上课开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书买玩具,都要用到它
生:钱
师:是的,就是钱,在我们国家钱又叫做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人民币
师:在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小钱袋,里面装着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认识的钱。听清要求:边拿边认,先从盒子一个一个拿出来,再一个一个放进去,明白了吗?我们比一比哪组认得又快又好。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了吗?谁愿意来认给大家看一看。
生:一元、五角、一分、五分、两分 可以根据数字和汉字来认识这些人民币
师:你们都认的真好!老师看你们桌子上的钱都有些乱乱的,你们能将它整理整理,分分类吗?整理好后和你小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这么整理。
预设1:纸币和硬币
预设2. 元、角、分
交流预设1:说说看你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类?生汇报
总结:按照人民币的材质将人民币分成了纸币和硬币
交流预设2:分成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生汇报每一类
师:有的小朋友将这些人民币分成了三类,我们首先看第一类:从上往下看,有数字1,有汉字一元,这就是一元的纸币,旁边的是一元的硬币,虽然两个钱的材质不一样,但是都表示一元,元我们通常这样写(板书:元)元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人民币的单位)。明确可以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汉字来辨别人民币。依次板书,元、角、分。明确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反思】如何能够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数学教学呢?我们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乐于将生活中的经验分享出来,才会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借助谜语引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兴致也很高。在后来认一认的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先在小组中讨论分享,最后由学生们自己来进行介绍和认识的经验的分享,最后由我统一总结,将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高度。在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是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
环节二;人民币的单位换算
【首次试教】
1. 文具店情境:一位小女生想买一元的练习本,可以怎么付钱?
2. 全班交流
(1) 付一张一元纸币或硬币
绝大部分孩子在出示一元练习本付钱时候第一反应都是一张一元直接的一元纸币或者硬币
(2) 付十张一角
(3) 付两张五角
(4) 付一张五角五张一角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五角和五个一角合起来是十角,十角就是一元。
师:虽然你们付钱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付的都是一元。
师:这时候文具店又来了四个小朋友,他们要买一块一角的橡皮,到了付钱的时间了,四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付钱方法,我们一起去看看。
呈现一张(枚)一角,十张(枚)一分,两个五分和十个一分的付钱方法
师:这四个小朋友付的都是单位是分的钱,但是总数都是十分,十分和一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角=10分
通过买东西,我们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也就是十个一角是一元,十个一分是一角。
【反思】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弗赖登塔尔说,与其说学习数学,还不如说学习“数学化”;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教授内容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为了使得本节课的内容更加有数学化的影子,我们教研组讨论后,我到了街上学生常去的文具店录了一个我实际购买文具的视频。另外由于分在生活中几乎不出现了,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后,我将分的教学一带而过不作为重点讲解。如何能够基于核心素养来进行人民币的换算的教学呢?有哪些有效手段能只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呢?带着思考,我又进行了几次试上和磨课,“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
【正式执教】
1. 播放视频:为了给这节课表现好的孩子买礼物,老师到了文具店,老板说这样一本练习本一元,一元的练习本如何付钱呢?谁来帮帮胡老师?
2. 师:小组讨论,一元钱可以怎么付,你能想到什么方法?和你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1)付一张一元纸币或硬币
绝大部分孩子在出示一元练习本付钱时候第一反应都是一张一元直接的一元纸币或者硬币
(2)付十张一角
师:为什么你要付十张一角?
生:因为十张一角就是一元
师:是的,十张一角就是一元,一元里面有十张一角,我们就说1元=10角
(3)付两张五角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两个五角合起来是十角,十角就是一元
(4)付一个五角,五个一角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五角和五个一角合起来是十角,十角就是一元。
师:虽然你们付钱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付的都是一元。在生活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刚刚我们知道了1元=10角,那你们知道一角等于多少分吗?我们一起数数看。
生:1角=10分
总结:小朋友们真会思考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那我们人民币的单位谁最大?谁最小?(元、分)
【反思】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来看,我在播放视频的时候孩子们明显兴致很高,在我提出谁能帮我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们都纷纷的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这让我体会到了从生活点滴的实际出发能让孩子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有关的因素,是主动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环节三:人民币的实际应用
【首次试教】
出示练习:
师:考考你,请你解决看看
( )枚5分换1枚1角。你是怎么想的?
( )枚2分可以换1枚1角?为什么?
师:完成书本练习
【反思】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为了形成“反省”,学生必须把自己的实践性活动变成思考的对象,即反省的基础就是操作活动。因此在练习的环节我设计思路是巩固这节课的人民币的单位以及进率。在第一次教学后我发现这样的练习效果平平,在经过教研团队磨课后,我们认为学习这节课主要目的是能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练习也应该和实际情景联系起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
【正式执教】
师:看你们这节课学的状态特别的棒!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出示书本上基础习题三题,生讲清想法。
师:瞧,这节课小小商店也来了咱们班级,想一起去看看吗?
出示商品图(8角,2角,3角,9角,1角,7角)
哪几样不同的商品价格合起来的价格正好是一元?请你上来买一买你想要的东西
生1:8角和2角
师:说说道理?
生1:8角和2角合起来是10角,10就是一元
生2:7角和3角
生3: 1角和9角
师:还有吗?
生4:7角和2角和1角
师:你们的道理讲的真清楚,在实际生活之中也可以这样用钱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是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每一分人民币。
师:让我一起来欣赏一下别的国家的钱。
【反思】
在课堂中加入小小商店环节后,孩子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我也体会到了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思维活动的幸福感,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真正的成了学习的主体。既能把真正的掌握本节课的人民币的单位和人民币的换算,又能在实际情境中去应用人民币。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我看到孩子们的表情都是意犹未尽的时候内心的幸福是难以言喻的。
回顾这一次的磨课经历,内心百味陈杂。对于我这个新教师来说,一次次的磨课中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候。在集体的一次次教研,大家一次次的思考及实践,一次次沮丧失落反复的重来,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人可能能走很远,一群人能走更远。在教学中我要更加立足课堂,立足于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希望自己心怀柔软上讲台,归来眼中常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