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博文一(陈惠)
发表日期:2018/6/12 7:41:4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远方 有591位读者读过
让故事成为载体,让学习变成情趣
禄口中心小学 陈惠
自从我校明确提出打造“故事课堂”,全员教师都致力于以故事情境为突破口,让故事也成为教学资源和载体,让学习变得有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自觉,促进课堂效率提高。同时,教师们都努力让故事走进每一节课唐,以故事作为教学的引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主动、互动过程,获得体验,学会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生成课堂教学故事。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语文教师,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如何打造属于自己风格的“故事课堂”。而我校几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公开课的形式也很好的为全体教师展示了“基于学生生活”的“故事课堂”,让人受益匪浅,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卞良燕老师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课,毕长虹老师的《孔子游春》一课,杨茹老师的《理想的风筝》一课......再此,我仅选取了其中其中两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案例,来谈一谈我的学习反思。
《孔子游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生动地描绘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泗水实施教育的故事。课文把孔子带弟子们游赏与他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作为重点进行描述。这节课毕老师着重讲了两个段落。第一是第二节,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书上的写法完成填空,( )是她( )的( ),学生思维活跃:“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飘浮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裙子”“轻轻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等,从多方面训练了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在教学“孔子论水”这一重点段时,教师出示合作要求:1、每小组任选其中一点理解。2、各组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理解。3、小组内交流,让感受和想法走向深入。教师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激励,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紧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其中一个方面,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去理解文本,发展思维。如理解水有德行时,学生抓住“哺育、一切、乳汁”等词,明白水用自己去浇灌万物,牺牲了自己,却成长了别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水有情义时,学生能结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认为他是个能屈能伸的真君子。多形式、多角度,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明白孔子的一番话的道理。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以传情的笔触,回忆了刘老师“谈腿疾、写板书、放飞筝”的三件往事,细腻地刻画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他时时兢兢业业、处处自强不息、永远乐观自信,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字里行间浸透着刘老师在风筝中寄托的美好理想。 整节教学过程中,杨老师通过让学生朗读语言文字,围绕“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意图让学生从有关字里行间感悟刘老师的品质,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品读,学生对刘老师的乐观、开朗、毅力顽强、爱生敬业、热爱生活、挑战人生的生活观与价值观能感悟到位。杨老师的课堂有两个亮点教学环节,抓住“谈残腿”中的“笑”,“写板书”中的“转”, 从细节切入。在教学“谈残腿”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谈一谈什么感觉是“酸涩”的,在此基础上,感受到了学生对刘老师的心疼之情。并且联系史铁生所写文段体会失去腿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更加衬托出刘老师的乐观积极。教学“写板书”这部分时,出示刘老师写板书的那段文字,通过对5个“转”的理解,体会刘老师的敬业精神。
听完两位老师的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1.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始终贯彻着“基于学生生活,打造故事课堂”的理念,上一节语文课,就是给学生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学一篇语文课文,对学生们来讲,就是听了一个精彩的故事。2.整节课,从学生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所有的学生都是全情投入的,所有的小脑瓜子都是跟着老师转地。正因为讲故事带入了课堂,一节语文课便是一节故事课,真正让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们就主动了吸收了该掌握的知识。3.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直在谈怎样教授语文知识,怎样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故事课堂”不这是统一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良好渠道吗?通过一节精彩的,有趣的生动的听故事,讲故事的环节,学生们便主动完成了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有了前者精彩的课堂教学先例,我有信心会打造出属于自己风格“故事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