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博文1陈永静
发表日期:2018/6/11 16:07:4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陈永静 有533位读者读过
一个向你敞开书籍写作电影手工资源的老师,一个不是用责骂而是用全情的关怀陪伴你长大的老师,一个鼓励你和伙伴公演伟大原创剧作的老师,一个一直在想一直在做让你不把自己变成优秀健康的“慎独”之人都不好意思毕业的老师。
这大概是每个学生的梦想。
其实在漫长的求学路上,我也曾与疑似同类的老师擦肩而过,可是他们或她们真正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总显得有些癫狂。他们更关心的是个性的张扬,甚至是与权威的对抗,他们似乎是在我们身上实践着他们臆想中的纯粹。
这让彼时的我很不满意,甚至有些失意。于是随众人一起退回应试教育的正轨,起码,这样会有一条出路。
这曾经认为这不是老师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体制的失败。但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后,我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事实:一个全情投入又确有教育天赋的老师能够拥有的力量远远大过我狭隘的想象。
虽然国家有别,教育资源各异,教育体制不同,但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热情分享的二十年经验居然有着完完全全的借鉴意义。
我准备把它送给几个苦于无法在孩子面前突破形象的老师和不知道这个时代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的家长,看看会不会收到惊奇的读后感。
我从56号教室那些幸福又幸运的孩子想到自己的童年。
我生长在一个教育家庭,父母年轻时都是小学教师。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仍能从他们的学生口中感受到他们当年的认真与热情。那时十几岁的他们装作成熟模样,俯视着小不了几岁个头甚至更高的学生们,终于在一次次体育课和夏令营时滚成一团。那一定是种快乐和烦恼都简单的透明的日子,阳光灿烂。
对于我,除了必要的品德教育,他们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他们相信自己的儿子,我也不负众望的没惹出过什么祸端。
但我总有种不满足感,感觉大把大把的时间都在无聊的学校生活中浪费掉了。于是我的周末总是早早起床,把一天安排的满满,沉浸在读书画画还有许多不知名游戏的世界中,夜里还要打着电筒在被窝里“加餐”。
不是我求知若渴,而是那个年纪疯速成长的脑袋里开始泛空,本能地向外张大了饥饿的嘴巴。
这许多年来,阅读观影和写作同时滋养着光明的我和黑暗的我,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十分正常的肉人。我确信我没有浪费太多时间,我吸收了比大部分人多的知识(包括垃圾型的),但我的成长中的确缺少了一种关键性的肥料。
所以我是多么嫉妒56号教室的孩子们。有时候,“导师”(完全非贬义)的力量的确大到可以扭转人生。
一九八四里的未来不是未来,是恐惧。我们的学校有时就扮演着那个不能言说的角色,而我们,是在熬命。
我们加入死亡诗社的机会很小,遇到E.T.的希望渺茫,但如果我们在青春来临前就拥有56号教室的孩子那样一张一日生活纪事(书中附录D),今天回想起来,就一定能够为自己没有成为一条废柴而感谢童年。
我们不会怀念老年,因为没有空,躲避死亡以及熟人的讣告很忙很忙。
我们不会怀念中年,因为这是个跟生活开始殊死搏斗的阶段。
我们甚至不会怀念青春期,因为那时候所谓美好的东西都在后来落实或者落空了。
我们一直怀念童年的原因,大概就是,童年没有可怀念的东西,童年每一分钟达成的都是日后用几十年也无法复刻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