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乐五月博文2
发表日期:2018/5/31 12:44:0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陈乐乐 有531位读者读过
遇见教育的另一半 ——读《最好的家长》有感
我经常把教育比作是一条河,老师在河东,学生在河西,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一同踏入这条河流,一同品尝河水的甘甜。我曾经固执地以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重要责任,与家长的联系甚微。直到读到李镇西《做最好的家长》一书中的一段话让我恍然大悟:“每一届新生入学,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我都会对家长们说,我们是同事关系。我们也许在社会角色,专业知识,性格特征,气质修养等等方面都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教育,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完全一致,那就是你的孩子。”
原来,教育的确是一条河,只是并不是教师和孩子在河中央的相见,而是家长领着孩子与教室的相见。
一.一个好老师也是一个好家长
李镇西曾经写过《做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折不扣的好教师才会拥有“做到最好”这样的信念;只有不折不扣的好教师才能百分百地理解孩子与家长;只有不折不扣的好教师才能以对待儿女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学生。因为在成为一名好教师的过程中,他也在向成为最好的家长而努力。
一直以来,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老师的孩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被教育得很好,非常杰出,我们便会说不愧是老师的孩子,对他们的要求自然严格;另一种情况,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很是纵容,我们便会说,教室教了那么多的学生,深知学生的苦处,于是对自己的孩子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两种情况在我们身边也屡见不鲜。
其实,处理教师和家长这双重身份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当教育的一半与另一半时刻交替时,他们就不知自己应当站在怎样的角度来行使自己的教育权利了。
我认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是一个好家长。只有他能够正确处理最近的教育,才有资格去教导别人。
李镇西在书中无比自豪地说:我一直把女儿作为我的第一教育成果。我的名片背后罗列着我的“主要作品”,是这样写的——“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儿,数以千计合格的中学生,十多本受读者欢迎的著作。
他就是在随处可见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不断正视和提高了自己。
二.一个好家长也是一个好老师
我并不否认,老师对孩子的爱与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教育也自然会有所不同。前者是先有专业后有实践,而后者只能凭着一腔发自天性的爱在实践中越发地专业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责任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我曾看过小说家池莉所写的有关教育她女儿的书《来吧,孩子》。作家笔下的教育更加让人动容,她可以用很真切的语言向读者传达真实的想法。她说:“孩子出生的时候,医生在第一时间,把她的小脚丫子印在了病历上。我当时就像欣赏一朵花,一朵从自己生命里开放出来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那个浪漫和新奇啊。后来,一月月,一年年。孩子的小脚不断长大。某一天我替她这双大脚剪指甲,发觉浪漫和新奇再也没有了,这熟悉的一双大脚让我心里竟然全部都是沉甸甸的责任感。”家长对自己的责任也是非常珍视的,他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最好的家长,然后给孩子带来最好的未来。
李镇西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或各种能力的提高;同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忽视孩子的道德培养。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似乎对自己的教育真正职责所在的理解有所偏差。家长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应当站在一个更加高远的角度去考虑自己怎样的言行和态度才能成就一段可持续的教育。我们也向往卢梭笔下的爱弥儿一样一生只从一位老师,但现实的教育就是这样,学校的老师总是过了几年就会更换,在每一段的过渡期,家长就应毫不犹豫地为孩子填补哪怕是一丁点的精神上的空缺。家长更大的作用在于辅佐,就如池莉说得那样:我希望,我和我的孩子在一起,永远都不是我呼喝她去做什么,而是她告诉我她要做什么。我的责任,就是润滑她,疏通她,为她创造想做什么的心理条件。
三.将合作进行到底
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事情,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时也要努力使自己与教育的另一半相融合,呈现完整的教育体系。
从理论上说,教师会更偏于关注学生的短期发展。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任教的短短几年内让学生有所得,而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家长则会更偏于关注孩子的长期发展,一生的进步。这两个角度本有所冲突。但就现实来说,很多家长“主动协调”了这一矛盾,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成绩,最终导致教育天平的严重失衡。这便不再是双方面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反倒是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趋炎附势,甚至是妥协。
每个老师都应将家长看作是自己的“同事”,每个家长也都应将自己看作是孩子的“副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共同创造的伟大事业就是孩子的前程和发展。在教育上,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座右铭应当是: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家长。
在教育的河流中,既然遇见了另一半,就让我们将合作进行到底,携手奔腾汇入大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