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跟帖6 杨茹
发表日期:2018/6/7 15:12:3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杨茹 有540位读者读过
一咏三叹,书声琅琅的浸润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禄口小学 杨茹
今天我上完了《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动容。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开头写景,结尾抒情,中间通过四件典型事例突出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夹叙夹议。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教完这一课,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对工作的敬业,对积极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这一类型的文章,要想“晓之以理”是不难的,难得的是“晓情”的部分,光靠讲解,讲得多了,就会支离破碎,不讲吧,如何深入体会情感又是个问题。
在教研探讨活动中,很多老师都给了我帮助,我也是一边上课一边学习,摸索的过程中,突然有了一些朗读上的启发。
一、边读边叹,延绵到文字背后的思念
教学前,我研读教材,始终对课文最后的结尾,难以忘怀。是啊,正是最后这番彻底的抒发情感把全文情感基调推向了高潮。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句话,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一边插上学生和老师的回忆片段,再加上第十段“不见已经近三十年了……”的讲解,让学生反复朗读,每揭开一层回忆,思念就多了几分,在反复朗读后,我抓住文章最后的省略号,让学生体会意犹未尽的韵味,这些文字背后的思念,多朗读,多在唇齿间嚼一嚼,味道就出来了。
二、边读边赏,文字里的美好回忆
文章主要通过两个故事的回忆,带我们走进了那段尘封多年的往事,点点滴滴都凝聚着作者苏舒阳对恩师的感激。其中最让我棘手的便是第二部分放风筝内容的教学。这一部分比较散乱,也没有什么集中的顺序可循,按照我以前的思路,就是学生讲一句解一句,这样几趟下来,就十分乏味了。
想了想,我把这一部分的教学稍作改动,还是鼓励学生自行解说,但是在这之前,教师先将这段回忆分割成几个放风筝的片段,让同学们自由选择朗读,通过多种形式择选朗读,理解这段放风筝回忆中,最让人觉得美妙的是什么。学生都能抓住关键词,尤其是刘老师的动作进行朗读赏析,自然而然,感受到了这段回忆的美好与珍贵。
三、边读边悟,文字背后的精神
只是朗读,还不能揭示文章的价值观目标,所以我需要进一步带领同学们深挖文字。每次讲到这里,我总会把文字破开,之前的氛围被冲散,课堂的效果就又大打折扣。
课堂上两个例子是不够的, 文中作者通过两件事中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理想的风筝意义何在?我想,只要对作者生平的遭遇进行一番了解,就不难找到答案。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段关于作者生平简介的文字,我认为是能在最后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
读完课文的两个例子,我带着同学们一起读起了其他的故事,包括作者和病魔斗争的片段,联想过去放风筝的刘老师,品味文字背后的精神,并进行朗读指导。这一次,有了更大的进步。
四、指导朗读,书声琅琅润物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不读就走不进文字,在课堂上,我们何妨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朗读,也许就能多一分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