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组讨论中的五“要”
发表日期:2009/10/19 12:12:5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55位读者读过
学生分组讨论中的五“要”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讨论学习无疑成了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但往往有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握好学生的分组讨论学习,致使学习效果收效甚微,为了使分组学习起到最佳效果,我觉得分组讨论学习应做到下面五“要”。
一、 讨论目的要明确
在讨论前,教师要充分进行准备,事先估计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为什么要分组讨论”、“分组学习要解决什么问题”、“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讨论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随时把握讨论的动向并及时进行调节。教师如在组织讨论前不充分估计,那么,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则会处于“盲动”状态,有如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钻”,更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二、 小组人数要适度
在分组前,教师应考虑好适合讨论小组的人数,一般在六人左右。人数过多,不便于组织,学生的参与率相对较低。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小组便于控制而增加小组人数,这样不仅浪费了可贵的教学时间,而且组内因人多而众说纷纭,意见难得统一,讨论毫无实效。人数过少,讨论也很难开展,有些老师为了节约组织的时间,只简单地让学生同桌进行讨论。这样不仅无法形成讨论的氛围,而且讨论意见不充分,内容不全面,不可能达到讨论的预期目的。
三、 讨论时间要充分
在组织分组讨论中,教师只有给足讨论时间,学生才能思维活跃,各抒已见,滔滔不绝,在相互的争论中,消化、理解知识,而最终得到收获。但事实上,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不影响下一教学环节,觉得按照原定时间该回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探索也必须戛然而止。这样机械地压缩讨论的时间,学生自主探究就成为一种形式。这样的讨论看似发挥了学生主体探索的地位,实质上是自欺欺人,华而不实。
四、 讨论要把握时机。
虽说教学是艺术,但课堂教学不同于演戏,不是追求情节的起伏迭宕。分组讨论的安排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大家遇到都希望解决并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安排讨论,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有效发挥,学生思维也才能活跃,讨论的效果也才会达到最佳状态。但好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教学活动中,往往觉得要调节学生的情绪,想掀起气氛的高潮,便盲目地安排讨论,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索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这种被动性的讨论又怎能使主体性有效发挥呢?
五、 讨论要进行方法指导
组织讨论中,有不少老师只是单方面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就让学生讨论,不对讨论进行有机的组织指导,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吵吵嚷嚷,看似热闹,实际上不着边际,毫无实效。因此在组织讨论前,老师首先应明确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的讨论活动;其次,在讨论时,要让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组织自己发言的提纲;再次,给出时间让学生在组内逐个陈述自己的见解,然后组内进行讨论,达成统一意见,再推选代表作大组交流,陈述自已小组的观点;另外,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要随时把握讨论动态,关注学生讨论情况。为了便于讨论的深入,老师应事前布置学生围绕讨论主题,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这样有备而论,才能使讨论深入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