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博文二(叶海燕)
发表日期:2018/5/31 15:30:3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叶海燕 有579位读者读过
学而生成,展现语文魅力
学生,学生,学而生成。学习是一件自主的事情,学生对于学习首先就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由学生的学习就谈到了教师的教学,于2016年5月20日在禄口二小进行了一场“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并展开了研讨,对此我有了一些粗略的感受。本次的同课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放飞蜻蜓》,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一、 培养识字能力,板块清晰明了。
《放飞蜻蜓》这一课的生字词的教学,王玥老师是集中学习,她将课文的生字词分成板块学习。学生从教师的展示中较好地、直观地发现生字的结构上的不同,如: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不同于王玥老师的集中教学,王蕾老师是采用个别字进行教学,利用动画的效果展开绳子的学习,学生的印象由此加深。对于此项学习内容我们在研讨的时候就有教师提出过教学生字是否利用动画或者是文字演变史来进行呢?王蕾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她的教学经验,她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生字的学习并不一定要多么的深究展示,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认识其字以及字的意思就可以了,知道了这个无论是动画教学、文字演变教学孩纸普通的教学,只要达到学习的效果就是最好的。是啊,学生学习就是让他们学会并运用,何必纠结着不必要的表达效果呢?
二、 培养朗读能力,感受人物形象。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纵观如今的语文课堂,对于 “读”我们缺少了很多的引导以及教学,学生仅仅是读而非用心地读,故而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读。在王蕾老师和王玥老师的课堂上都有读这一环节,但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读”,王蕾老师更多地去让孩子在读中领悟人物的形象,体会出语言的读也可以知道这个人的特征。故而“读”的能力哦诶样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啊!
三、 立足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学生本身就是要在课堂上去学习学习的方法的,对于他们而言,语文的学习是学习的基础,放养式的教学是无法让孩子知道如何去获取系统性的学习方法的,因而也无法自己在课外学习的内容上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引导的,是需要进行有效地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到了之后,能够以自己的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课外知识。在这一方面,王蕾老师的引导更加的令人印象深刻。
四、开放式学习,学题生思想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开放”是一个常论不衰的话题,在王玥老师的教学中,一开始的两个问题就讲整个文章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之中了,学生过多地对文字进行了研究,而忽略了对文字本生演化出来的各种情感以及表达效果,因此用固定式问题去进行教学,是不能把语文课堂教学搞得很好的,所以我们呼吁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开放”意识。 学生在多读多写和多向评价过程中,他们感到轻松、自然、有趣、和谐,精神压力消除了,心理状态改善了,就能变“苦”为“乐”,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故而开放式学习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同王蕾老师所说开放式也要有所引导,在学习上教师就是引导者,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思想上的改变就是学习上的生成,学生要会学,会生成自己的东西。
通过这样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些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同课异构”让我真正地认识到了只有在听与评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批判继承先行者的基础上再做教学设计,在对许多问题的研讨中,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内在潜能,张扬个性,从而追求异中有同、同中求异的境界。
总而言之,这次的活动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学生要从“学会”转变成“会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在学习上是主体,但更多地是在思想上进行主体的引导。学而生成,是每个教师最终的希望,并对此项事业不断地进行着教学的改进,帮助学生学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