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博文二(陶倩云)
发表日期:2018/5/30 16:54:1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倩云 有536位读者读过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本次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课标强调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既能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能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同时新课标中提到,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数学老师除了要改善教学的形式之外,还应不断尝试改进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往的数学教师是教学中的权威者,将一个个定理公式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而新课程中强调要让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老师指引学生去探究数学规律,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中,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学生所学到的数学不再是机械的、沉闷的,而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
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例如,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答案接近自己铅笔的价钱?(①5分;②5角;③5元;④50元),学生可能会根据常识进行估算。接下来可以提高难度,让学生估算自己书包的价钱?(①50分;②50角;③50元),这里学生就要用到人民币的换算,从而体会计算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发现数学的乐趣。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观察讲台上的物体,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再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借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具体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需要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同时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可以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在保证每个学生学会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让每一个学生既能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能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的同时,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让每个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会做人的态度。
小学低学段学生正处在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逐渐形成集体意识,自我意识、道德观念等的阶段。因此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把握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尊重儿童人格发展,在儿童各阶段的认知和人格发展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加以教育和引导,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优良的个性品质、良好的情感意志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教书,必先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