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教育故事>>文章内容

五月教育故事:“有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陈惠)

发表日期:2018/5/25 15:34:5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远方 有597位读者读过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现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捧出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研读之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语文课堂更加应该关注儿童,只有基于儿童切实需求,围绕着儿童的学习特点开展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够让语文课堂更加灵动,才能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出一节好玩的课堂体验。基于以上观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确立了基于儿童,让语文课更加灵动,打造好玩的课堂体验的教育教学观。

以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古诗教学为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之上,划分出整首故事中的重点字和词,要求学生强行记忆,甚至是将整首古诗的意思直接的写出来,让学生抄写并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成果非常显著,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就掌握了一首古诗的知识点。但是这种简单粗暴将知识点直接灌给学生的做法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从学生的作业中显而易见:

1. 忽视了在古诗教学中的画面感营造。古诗中的意境美,也就是指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起的艺术境界,学生完全没有领会。少了这一环节,古诗的学习就显得干瘪而生硬,没有达到启发学生想象,并从中受到熏陶的作用。

2.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自我体会和思考的过程,这就导致本来理解能力就稍弱的学生,更加没有可以提升的机会,导致在作业中也是错漏百出。

3. 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更加无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这种直接灌输知识点的教学方法是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不符合《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更加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切实需求,这一做法长此以往,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学生会觉得语文古诗学习枯燥而感到厌烦。

结合以上的教学经验,我痛定思痛,必须严格执行基于儿童的教育教学观,做深刻的文本研究,致力于将每一节语文课都打造成生动有趣的体验课,于是在古诗教学中,我做出了以下改变:

1. 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以《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教学为例,在新课伊始,我引导学生们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从而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2.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之上,进行读书指导。首先为学生们泛读古诗,让学生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就初步整体感知古诗,在尝试着让学生们自读古诗,尤其注意读的节奏。如:“云淡/风轻||近五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曾听过我校一位老教师的语文课,课上,老师上的田园风光,没有华丽的造作,没有表象的热闹。是用他那深厚“读”的功力感染着大家。可见朗读的魅力是多大啊﹗《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规定了“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再次肯定了阅读教学必须体现朗读的魅力。

3. 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知道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说说“云淡风轻”、“将谓”等词语的意思,在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自然而然的就形成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肯定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而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语文的学习特点,切实抓住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我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4. 学生对诗句有了大体的理解之后,再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感受到的内容,杜绝直接将诗歌进行白话文翻译,直接灌给学生,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古诗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才能感悟诗人将所描绘的景物请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感。

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练习,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以做题,考试,分数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甚至是“题海”战术,一直流行于教师的常规教学方法中,就连语文古诗教学也深受影响。如今,新的课程思路逐步取代旧式教学模式,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在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怎样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改革,都在对一线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正犹如不解春何在的游人,只有“只拣儿童多处行”,抓住儿童的学习特点,才能沉着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