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5月博文2(周娴)

发表日期:2018/5/24 14:04:3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周娴 有590位读者读过

浅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理解

摘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教育者众所周知的一句话。而我们对于这句话有了很多争议。孩子的成长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教好孩子的问题上,究竟谁应该承担责任,似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一句话,就是最好的答案。深究这句话显然只看到了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却忽略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孩子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力求做到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字:学生,老师,家庭教育

学校的管理者时常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教诲老师们,而初涉教坛的教师也将之奉为信条,兢兢业业贯彻于教育之中,以满腔的热情编织美好的图景。希望自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希望自己不是不会教的老师。

然而理想在天上,实践在地上。有的学生,你虽然呕心沥血,苦口婆心,倾注你全部的爱,但依旧顽固不化,看不到一点成效。于是,这时的我们更愿相信孔夫子的话“朽木不可雕也”,觉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有点类似于大跃进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种唱高调的味儿。

“那这句话到底是对还是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有这句话——“直到不久前,这种说法还是相当流行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既然如此,那就应当没有难教的学生了。而所谓难教的学生,是无能的教师臆想出来的而为无能的自己的教育无能找借口。”这句话,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批驳靶子而引用这句话,紧接着,苏霍姆林斯基便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证“难教的儿童总会是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苏霍姆林斯基严肃而详尽地分析了这样的儿童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积极面对这些孩子的建议。

被周恩来总理称作“国宝”的已故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霍懋征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但在她的语境里,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强调的是孩子的可塑性,所以她主张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对学生做到细心、耐心、爱心、信心,取得他们的认可。这也是霍懋征老师成功的秘诀。霍懋征老师对自己教育的严格要求,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因此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有了一定的片面性,由此可见:原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不能就字论字式去解读。离开语言背景,就字解字,我们则会误读成——“没有教不好”就是说学生都是教得好,教育成了万能的神了:“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说学生教不好,就是老师不会教,这不就把含辛茹苦的老师怨死了,这并非这句话的的初衷,这是一种大方向的偏离。

 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存在的一些不合理

1、孩子受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影响

孩子在进入学校时并非一张白纸,而是已被家庭、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纸上画出动人的图画,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一定会成功。从孩子出生到受教育之前,深受父母和家庭影响。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对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好的家庭环境会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对入学后的教育起促进作用。相反,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每一阶段对孩子的影响都是不能忽略的,完全把责任归咎于教师,而不考虑孩子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2.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将教好孩子的责任完全让教师来承担,无疑放大了教师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一价值主要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步实现的。然而,一个人成功与否,教师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近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畅销,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并非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不能把教师过于神圣化,他们从事教育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要正确客观对待教师这个职业,教师是伟大的,无私的,但并不是万能的。

  3.判断“教好”的责任有失客观性

  将“教不好”孩子的责任完全归因于教师,实际上是没有客观地判定教好责任的归属问题。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不是单一的,除了学校,与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密不可分。家庭教育是基础,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社会生活也是一所大学校,我们众所周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人的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全面的认识它。

二、“教好”孩子的若干建议

  1、重视家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入学前,需要家长对他们施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孩子人了学,家庭与学校之间也应密切配和学校主动关心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积极支持学校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想“教好”一个孩子,家庭的启蒙性、奠基性和终身性的作用不能被忽略掉。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学校教育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大量人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的提出并非毫无根据。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比较起来,学校教育是最稳定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有稳定的师资队伍、稳定的教育场地和教育对象,还有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所有这些决定了学校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的责任。“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反应出学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因此,要想“教好”每一个孩子,必须继续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3、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这句话强调教师的“教”,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内在决定因素,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教与学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最终能够学到什么。这句话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才。但一个人的成长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孩子自身的天赋和后天的勤奋,这句话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了“教好”每一个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是前提。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提倡的是一种精神,而不能作为事实或逻辑判断。教师应该将它作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毕生追求。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好孩子的判定是多元的,这点在他的著作中无一不体现着。他在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中始终将育人作为最大的乐趣,将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毕生的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如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心怀教育爱,对每个孩子给予信任和耐心,相信孩子的潜力和创造力。

   给予学生信任和爱心,在实践中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获得知识和成长,是教育者应有的教育情怀。如果每个教师都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实践这样的教育信念,那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真理和价值必会彰显。

总之,“教好”每一个孩子,既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要做到互相促进,三者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并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这句话更适合教师自我勉励,教育的责任不仅在学校,也是每个家庭及整个社会的职责,我们每一个人都该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为信念和追求,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教好所有的孩子。

 

 参考文献:

   [1] 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王义高,蔡兴文 译: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8

   [2] 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修订)2000 .1,320,330,424,1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