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5月博文1(岳冬芹)

发表日期:2018/5/23 9:04:4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岳冬芹 有575位读者读过

课标学习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2011版语文新课标内容,现将2011版新课标与老课标对照后的主要变化整理如下: 

 1、会写字数量要求减少:  新课标规定,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不过,和老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三至四年级学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事实上,在老课标中,要求一年级段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汉字,在会写字数量上,“新课标”减少了400个。

2、每天安排10分钟练字。虽然低年级和中年级在会写字数量上的要求降低了,但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多识少写更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会写字量减少了,但“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对于初中生,则在硬笔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并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之美。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语文“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

3、强调多写、多读、多说除了对汉字的识记和读写做出新的要求外,此次修订的语文“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比如,义务教育9年时间里,一个学生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9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新课标”要求每学年写作文不少于14次,课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作文等。此外,每个年级段,语文“新课标”还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板块,比如三四年级要求结合语文学科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用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关注  国内外大事,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用文字图表等展示学习成果。语文是实践性的课程,新课标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要求,为课堂指明了方向,其实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才能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背诵科目、常用字库都做以微调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课程标准的这一调整并非增加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这次语文“新课标”的常用字库也发生了微调。一些以前是次常用的汉字,如”沪”、”杭”现在都归入常用字。这一变化表明“新课标”的修订紧贴时代发展。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错误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有的老师只做PPT,不敢写字。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有的地区,特别农村地区,识字环境比不上城市,对识字写字的量过大反映比较强烈。所以这次新课标控制了识字写字的字量,提高了常用字的书写质量要求。

课标之所以这样修订,或许是因为那几百个字不常用,没必要非让学生会写。部分老师则认为此举是出于减负的考虑,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灵活运用的知识。而增加背诵篇目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书法教育强调“软硬兼修”是因为: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在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今后采取的措施:关注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就是为了提高写字的质量。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供依据,我们应结合这些,培养学生从小练一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