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博文二 杨茹
发表日期:2018/5/14 13:58:1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杨茹 有542位读者读过
聆听课文,背后有个故事……
——《螳螂捕蝉》听课反思
禄口小学 杨茹
这是一篇道理鲜明的寓言故事,前面讲故事,后面托出道理。不论是篇幅,还是内容,都算不得难,只是从讲解的角度来看,要想结合生活说清楚是非常不容易的。
结合我上的课来说,总觉得推陈较多,出新很少,光顾着讲内容,总觉得枯燥无聊,后面举例也很是牵强。正好学校正在开展“故事课堂”课改活动,卞老师就要上课,我灵机一动就想去取取经。一方面了解一下课堂的新思路,另一方面也想看看结合故事课堂能“新”出什么花样来。
一、聆听故事,“变法”课文
上课开始,卞老师就开始了别开生面的教学——讲故事。
以概括的形式,让学生互相补充故事,然后补充具体细节讲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刚开始听课的我还觉得是否有些多此一举,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同学们按着老师要求概括时我才发现其中的“秘密”。通过读课文讲故事的形式,同学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更加锻炼了表达能力,通过提点,更将寓言故事的特色融入其中。
“语文贵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说破就不美了,这样和和乐乐地讲故事,在课堂上不也是美事一桩吗?
二、生成故事,思考内容
讲到少年、吴王、大臣,对应的关系时,教师开始针对两个人群的“劝”字布置任务。课文中针对这一部分的描写十分简洁,无非是少年的劝说成功了,大臣们失败了。那又是如何成功的呢?吴王内心如何转化的呢?这些都没有写出来,而如果学生没有体会这个“转变”,也势必无法理解吴王的知错能改和少年的能言善劝。
卞老师依旧通过讲故事来说明,不一样的是,这次不是完整故事,而是片段故事,通过两个学生的想象对话,让学生意识到其中的微妙转变。并在一旁提示表达效果:语速、语调、语言组织等,在朗读声中,文章似乎层层化解开谜团,留下一片清明。
三、紧扣主旨,补充故事
最后,在理解寓意的同时,卞老师出示了课外的一组故事,通过古文版的《螳螂捕蝉》故事,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增强阅读趣味。同时出示了另一个“吴王”的故事,这位吴王是本课吴王的曾孙,叫“夫差”,讲到这里恍然大悟,很多学生都嚷道:“越王勾践”。这位夫差不听劝告,攻打楚国,最终被勾践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消灭。读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听后纷纷沉思,我却内心不平静了。这样的好故事我居然没有发现?两个吴王,同一血脉,却有不同结果,原因不言而喻。通过这样的故事,倒是更显出了本课吴王明君的一面。
四、精彩课堂,呈现故事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多点经营,多点润色,多点构思,多点巧妙。千篇一律中甚难发现端妙。今天的故事课堂,给我打开了一条上课新思路,兴许不会适用于所有文章,却是值得一试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