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班级管理>>文章内容

让教育多一点中庸的气息(刘远方)

发表日期:2012/12/11 12:38:1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口小学班主任 有672位读者读过

    禄口小学 刘远方

读到五月份《班主任》中的第一篇文章《教师角色与班级氛围》,看到日本教育学者梶田叡一说:“理想的教师应当使学生循规蹈矩,却又不过分干预或过度保护;尊重学生自主性,却又不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以权力压制学生,却又行使必要的支配与控制。”这段话让我心中一动,原来教育是相通的,无论是在古还是于今,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无论是在哲学上还是在教育上,中庸的智慧往往可以默默地指导我们走向理性。

曾经有人这样说,任何一种美好的品德都是一种中庸。勇敢过度就是鲁莽,不足则变为怯懦;友谊过度则变为逢迎,不足则变为忍气吞声。梶田叡一教授所提出的几种“问题教师”,包括溺爱型教师,包办型教师以及放任型教师,这些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中庸的轨道。中庸里的精华就在这个“度”上面,而这个“度”的唯一标准就在于自然。对于教育,我们就像是在小心地呵护着一个天平,我们时刻要关注它是否平衡,左边重了,我们要往右边加东西,右边翘了,我们又要从左边拿走东西。但是,这样的一放一拿万不可过度。如果我们大约要加上10克的砝码,我们宁可用10个1克的砝码一点一点加上去,也不可直接加上10克的那块,因为中庸是一个渗透的过程,没有了这个过程,我们就无法感受到“度”的奥妙。

中庸并不是无为。因为教育毕竟是一个人为性很强的事业,真正的无为境界极难达到。至于叶圣陶先生口中的“教是为了不教”也不无道理。当教师很好地把握了自己行为及思想上的“度”,自己的教就会自然而然如同是随意的不教了。中庸的最高智慧就在于教与不教之间的微妙。任何一种极端都会让人产生反感。学生往往都是有逆反情绪的,经常听学生说,老师越是管我,我就越是不想听,老师要是不管我了,我又会觉得心里空空的。拥有中庸智慧的教师会从容地站在学生身后,告诉他们可以有自己的自主权,但却不可越过我这里的界限。如果你控制好了范围,就会感受到完全的自由。这就是一种中庸所造就的好似无形的教育。

我们的教师要多一点中庸的气息。对学生要有爱,但绝不是那种轻浮的毫无节制的溺爱,而是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作出考虑的有深度的爱;对学生要有严,但绝不是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严,而是为了让学生自觉严于律己的严;对学生要有期盼,但绝不是那种不切实际随意施加压力的期盼,而是巧妙地化压力为动力的期盼。不是要我们的教师每天拿着《中庸》有口无心地诵读,只需在教学和管理中多思考,多实践,学会审时度势,收放自如,成为教育中的艺术家。

我们的制度要多一点中庸的气息。让循规蹈矩多一丝轻快,让自由散漫多一份约束,不戴着镣铐跳舞,也不似断了线的风筝在空中乱舞。

教育,从来都是有生命的,如若让她多一点中庸的气息,她的脚步定会更加坚实与恒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