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三次集体备课
发表日期:2018/4/28 16:13:4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冬香 有774位读者读过
禄口小学集体备课材料(二)
一、研究的专题:
“基于学生生活,打造故事课堂”研究
二、备课课题:《少年王勃》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3、初步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对比手法表现一个人特点的写法。
四、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写了王勃写序的经过,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五、能体现专题的独特的设计理论依据:
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因为教室的一扇门而把学生与世界隔绝开来。”这句话准确地阐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学生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的大语文观。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教师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和强者。
2、李振村老师说:“当课堂上缺少了故事,语言中缺少了情感,教学也就变成了风干的丝瓜,了无生趣,苍白干瘪。”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为课堂增资添彩,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小故事,不断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六、能体现专题的教学设计或独特环节列举:
教 学 设 计 | 复 备 |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揭题《少年王勃》 1、出示图片:你知道图片上的人是谁吗? 师:有这样一句谚语: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古到今,有多少有名人士从小就崭露头角。我知道的有七岁就能作诗的唐代诗人骆宾王,机智过人、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板书:少年王勃) 2、介绍王勃。 3、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王勃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藤王阁序》这篇文章赞不绝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少年王勃》就与《滕王阁序》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有关。 | |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标出小节号,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著名的诗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王勃 少年 探望 南昌 都督 姓阎 宴会 文章 邀请 凝望 野鸭 读到 落霞 孤鹜 滕王阁序 (2)指名读,正音,齐读。 (3)指导书写“督”字,注意“叔”要去勾。 | |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课文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你们找到了吗? 2、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导朗读背诵。 3、找一找,王勃根据什么写出了这两句诗句呢? 4、指名回答。相机出示课文第三小节。 (1)“凝望”可以换成“看”吗?为什么?(体会王勃观察认真仔细) (2)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看图欣赏)这句话对应的是那句诗句的意思呢? 指导朗读。 (3)出示“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指导朗读。 这句话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理解:孤鹜:一只野鸭 5、齐读第三小节。 | |
四、欣赏《滕王阁序》朗诵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九课《少年王勃》,知道了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了解了“江西第一楼”滕王阁的相关知识。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2、首先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3、课文中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谁来读一读? 4、谁来具体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仅仅14个字,却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完整的《滕王阁序》,知道在《滕王阁序》中,像这样的佳句还有许多,难怪都督称赞王勃是一个“奇才”。 | |
二、精读课文 过渡:其实,在这篇课文中,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画出相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1、第一小节:“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师:王勃是山西人,而滕王阁却是在江西南昌,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两地距离很远。距离这么远,却能让人听说过他的名气,可见真的是名气很大。谁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夸夸他?(声名远播、远近闻名……) 这么大的名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2、第四小节(王勃)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1)这一段话中有三个成语,谁能说一说它们的意思?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文思如泉:形容写文章的思路如泉水般汩汩流出。 笔走如飞:指写文章速度快,一气呵成。 介绍“胸有成竹”的故事:北宋时有位著名的画家叫文同,他是画竹子的高手。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里观察竹子。因为长年累月地观察,文同对竹子四季的变化、对阴晴雨天竹子的颜色姿态都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不用画草图。 (2)王勃能写得这么快、这么好,是事先准备好的吗?当然不是,课文第一小节就告诉我们,王勃只是在去看望父亲的途中路过南昌。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可见王勃确实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 (3)指导朗读。 (4)同学们,这段文字通过直接描写王勃的动作、语言来体现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叫作直接描写,也叫作正面描写。 3、第四小节(都督)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1)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案:桌子 绝:独一无二的,无人能及的。 (2)好到忍不住拍桌子,说明是真好。谁来学着都督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3)这一段话是从都督的表现来体现王勃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这样的写法叫作侧面描写。 4、第五小节: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理解“千古传诵” 师:能写出《滕王阁序》这篇名文,王勃的才华的确令人敬佩。 5、第二小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1)王勃这么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那么参加宴会的其他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2)为什么大家不敢答应?要知道,都督邀请的可都是一些名人雅士,文人墨客呀!(引导学生理解“即兴写文章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3)这么困难的一件事情,王勃却完成了,而且还完成得特别好,这样一对比,更显得王勃真不愧是一位奇才呀! 6、课题 师:你们知道吗?不光文中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的才华,文章的课题也点出了王勃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王勃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非常年轻,据说当时只有14岁,所以课文的题目叫作《少年王勃》。 | |
三、总结课文 王勃是一个奇才,奇在年少,奇在写作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
四、小练笔 1、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这样的写法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来完成一个小练笔。 2、出示要求,学生完成练笔。 用几句话描述一个人的特点,适当地用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