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跟帖4-蒋惠萍
发表日期:2018/4/28 15:53:5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蒋惠萍 有581位读者读过
近期,听了卞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对其中一个细节有一些体会。
教学片断:师问一:大臣和少年劝说的目的一样吗?结果一样吗?
师问二:推想一下,少年在劝说吴王之前是怎么想的?
这一个教学内容,其实指向是非常明确的,即教会学生如何去劝说,这应该是教学的终点。教学的起点是什么?一般学生不会劝说,往往就是像大臣一样,直接去讲,结果一般也都不理想。从起点到终点,杨老师所采用的路径是想像:推想少年是怎么想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都展开切实的想象,使得教学从起点走向终点。大部分学生是无从着手,机灵的学生也只能说上两句肤浅的话语。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去改进呢?
教学起点与终点之间必定是纯在这一定的差距的,联结两者的路径,在这里可以是想象,但是,想象应该给学生一定的阶梯。阶梯一:大臣和少年劝说的目的一样,结果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应该是能够知道的,大臣是直接去讲,而少年却以一个故事婉转的去表达。这就是劝说方式的不同。恰当的劝说方式,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劝说目的。这就将教学内容凸显出来了,学会劝说,关键应用对劝说方式。阶梯二:为什么在这里,少年这种婉转的劝说方式能够获得成功?要想劝说成功,就是要让被劝说人接受,因此我们的思考角度应当落在被劝说人身上,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被劝说人。吴王一国之君,尤其高贵的尊严,不容许任何人侵犯。因此要让吴王接受你的建议,关键是保护好吴王的面子。这样问题就明朗了,少年不在大庭广众之下,用一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意识到错误等等方式,其实都是在保护吴王的尊严。正是因为少年懂得这一点,他的劝说才成功了。这样,整个的阶梯就构建起来了,要学会劝说,应当着重注意劝说的方式;如何选择正确的劝说方式,应当从被劝说人的立场去思考,注意保护被劝说人。
站对立场才能选对方式,选对方式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