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四月博文2 刘远方

发表日期:2018/4/28 9:04:1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远方 有547位读者读过

心在一起,爱没有距离

  【案例背景】

在我们的这个小镇上,有那么一群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大多数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把孩子留在农村接受教育,从而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不缺吃、不缺穿,父母为了补偿他们,尽自己所能给了他们很好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最最缺少的则是父母的关爱。不是父母不爱他们,而是距离的遥远无法解决思念之苦。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令人心疼。作为班主任的我,总是会下意识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案例描述】

                     欠你一个拥抱

  十岁成长仪式的活动现场,洋溢着一片欢腾的气氛。孩子们有的在忙着装饰舞台,有的在帮忙摆放座位,还有的在翘首盼望着爸爸妈妈的到来。是啊,十岁,是每个孩子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日子,学校为三年级的孩子们集体过十岁的生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在前两天的活动布置会上,我就和孩子们说,尽量让爸爸妈妈能抽空参加这个特殊的仪式,见证你们的成长。之后,我也在班级群中告知了家长。

  一切准备就绪,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大部分的家长都已经和自己的孩子并排入座。我环视了一下全班的情况,突然发现小豪旁边的座位是空着的,而小豪自己也是闷闷不乐。坏了,我心想,小豪是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豪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难道他的家长不知道今天要来参加活动吗?小豪是一个内心细腻的男孩,平日里话不多却酷爱读书,他写出的作文里常常带着隐隐的忧伤。我想,这和他的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吧。算了,还是先等等看吧,说不定他的家人会晚来一会呢。于是,我就安下心来观看表演。

  成长仪式的活动精彩极了,每个班的孩子们都上台表演了节目。在几个节目结束之后,活动更是达到了高潮的部分——感恩父母。主持人要求父母与孩子互换之前就准备好的写给彼此的一封信,伴随着煽情的音乐,父母与孩子温情拥抱,感人至深。我赶紧拿起手机,为他们记录下这感人的时刻。就在这时,我猛地发现小豪身边的座位仍然是空的,他的手里也拿着自己早就写好的一封信,攥得紧紧的,小声地抽泣起来。我赶忙跑到他的身边,摸着他的头说:“你的家长可能没有时间过来,你的信给老师看看,行吗?”他听了我的话,哭得更凶了。我只好轻轻地搂住了他,别的孩子和家长看到了,也都过来安慰,他才渐渐平静下来。

  无论平时小豪是怎么生活的,但是在大家过十岁集体生日的这一天,他心中的失落感肯定会更加深刻,这是他成长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痛苦回忆。我暗暗下定决心,要与小豪的父母好好沟通,千万不要因为欠小豪一个拥抱而留下遗憾。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回想起来,我教小豪已经快两年的时间了,与他父母的联系却寥寥无几,这一点我需要检讨。听小豪说,他的父母工作非常忙,逢年过节才会回家,一个星期才能挤出一点时间与小豪视频。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给小豪的妈妈打了电话,把今天十岁成长仪式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她。刚开始,她还觉得我有点小题大做,只是觉得孩子学校里的活动那么多,家长没时间来参加是正常的。但当她听到我说小豪看到其他同学与自己的父母拥抱时,再也忍不住痛哭起来,电话那边的她也开始哽咽。她说:“我们知道欠小豪不少,但是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前段时间我们在家也给小豪过了十岁生日,买了个双层的大蛋糕,他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吃的喝的,他都不缺,他现在最缺少的就是爱。”我打断了她,把重点说了出来。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低声问道:“老师,那你说我该怎么办呢?”我斩钉截铁地告诉她:“不要用距离做借口,只要心在一起,爱没有距离。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多站在小豪的角度上想问题,即使你们不在小豪身边,他也一定能够感受到你们对他的爱。”

                        拉近距离,理解万岁

在与小豪的父母商量好之后,我开启了努力拉近小豪与父母距离的行动。

    第一步:与小豪交心。 

第二天,我把小豪单独叫到办公室里来,他好像知道我要安慰他似的,有些不自在。我没有提昨天的事情,也没有把我和她妈妈沟通的事情告诉他,只是对他说:“小豪,十岁生日快乐!老师想送你一个小礼物。”于是,我把准备好的绘本《团圆》递给了他,并且告诉他,读完后有什么感想都可以随时告诉我。他有些惊讶,接过书就走了。

这本书讲的就是作者的爸爸常年在外,只有过年才能回来团圆。作者把与爸爸在家过年的细节描述得非常具体,体现了她对爸爸的爱,更表达了她在爸爸离开时的不舍。图文并茂,我相信小豪能够在书中获得共鸣,希望能够通过书的力量正确引导他打开心扉。

    第二步:尽可能弥补。

小豪在成长仪式上的失控我们无法挽回,但是可以在事后努力弥补。我让小豪的妈妈拍了一段小视频,对小豪进行了道歉,并保证以后不会再疏忽学校组织的这些活动。

同时,小豪的妈妈也写了一封给小豪的信寄到了学校,并拜托我交给小豪。当我把信交给小豪时,他非常诧异,迫不及待地打开阅读。读完信,我看到小豪的眼中闪动着泪花,我知道,小豪的这个心结算是打开了。

之后,小豪也找到我,有些害羞地对我说:“老师,我的爷爷奶奶不太会用手机,我想把我写的这封信读给爸爸妈妈听,你能帮我录下来发给他们吗?”我当下就帮小豪完成了这个心愿。在像小豪这样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中,我非常乐意担当桥梁的沟通作用,我也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科技能够帮我们很好地跨越距离的鸿沟,实现心的交流。

第三步:改变沟通方式。

班上除了小豪以外,还有好几个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与父母不能常常见面。于是,我时刻不忘记录下这些孩子的成长。他们在我这背课文时,我会录下小视频;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时,我会为他们拍照;我也与孩子们约定,作业得了五个优秀就可以带着优秀作品来留影。每一次,当我把这些他们成长的片段发给远在外地的家长们,他们都非常感动。我发现,渐渐地,这些往往带着自卑光环的孩子们也越发地自信和开朗了。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在默默关注着自己的成长,所以努力起来就更有劲头了。

新年到来之时,我看到小豪的妈妈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与小豪拥抱的照片,并@了我:“刘老师,那次你给我打电话,说我欠孩子一个拥抱。现在我紧紧地拥抱着孩子,感受到我与孩子的心连在了一起。而我,也一直欠您一句:谢谢!”我默默地给她点了赞,看到他们如我送给小豪的那本书名一样——团圆了,为他们感到高兴。是啊,只要父母与孩子的心在一起,爱没有距离,每时每刻都是团圆。

【案例反思】   

留守儿童一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性格上的自卑与敏感。作为教师的我们,既然无法改变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那就应当努力改善他们的心理成长环境。

一.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做疏通情绪的引导者

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是比较大的,他们的情绪往往随着父母的来去而变化无常。孩子是最藏不住心事的,这个月父母从打工的地方回来了,他们能高兴好几天,一旦父母离开,他们的情绪又会很快低落。尤其是在学校的生活中,一旦提及跟父母有关的话题,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沉默;一旦写到有关父母的作文,他们则无从下笔;一旦要过跟父母有关的节日,他们则会自怨自艾。渐渐地,他们开始变得沉默,孤僻。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我们要意识到,他们在学习上的状态变换与家庭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遇到他们想要避开的话题,我们可以委婉表达,或是找到适合他们参与的方法。在本案例中,我送给小豪的绘本《团圆》就是想要利用书籍的力量,让他明白有很多人和他一样,别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从而引导小豪释放内心的苦恼,正确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活环境。

二.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瞬间,做家校互动的传声筒

距离,的确是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也常说:距离产生美。我们要发挥好沟通的桥梁作用,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有心人,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近况。笔者时常手机拍摄下孩子日常活动的小视频,发给远在外地的家长,让家长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孩子的近况。当孩子也知道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却时时刻刻在关注自己,一定会努力表现得更好。这样的记录,让沟通变得更加真实,拉近教师与孩子的距离,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更加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

另一方面,这些在外的家长,也因为与孩子亲密接触的机会不多,往往不擅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每天都能与孩子接触的我们,最清楚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将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对家长适当的引导与善意的提醒,常常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培养留守儿童的多元发展,做性格养成的促进者

    虽然我们心中明白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有些特殊,但是我们却不能刻意去做些事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特殊。他们不过是一些内心敏感,缺少关怀的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学校的教育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这些孩子积极加入到班级生活当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留心他们的优点,为他们创设更多展现自己的舞台,当这些孩子逐渐拥有了良好的性格,他们才能在正能量的引导下,更加开朗,更加乐观,更加向上。

  心在一起,爱没有距离。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希望我们共同的努力能够将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为留守儿童们创设出一个温馨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