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四月博文1(贾蕊欣)

发表日期:2018/4/27 13:46:0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贾蕊欣 有498位读者读过

《课程标准》为我们明确了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基本的理念,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总目标和各学段的阶段目标,是我们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最高指导和有力抓手。我们准备每一节课都应该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确定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指导教与学的活动,使每一节课都踏踏实实,让学生学有所获。

一、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一方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建立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深入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语用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语文学习根本上还是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何规范、标准、文明、得体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开展人际交往,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目的。因此,课堂上我们应该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积累的词汇、句式、修辞、表达和写作方法等等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适当地进行些语用的迁移练习,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另一方面,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选入语文课本的课文很多都是名篇佳作,语言优美,内涵深刻,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应仅仅学习里面的字词,理解重点词句,会说几种表达方式,而更应该接受其人文性的熏陶,让学生建立高尚的价值取向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二、以各学段教学目标指导自己的教学

不论是听优秀教师的展示课,还是名师的评课,还是各种培训讲座,说得最多的是“这堂课你要教什么”“这堂课你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一课一得”。是的,上好一堂课,首先自己要明确你要教给学生什么,否则再华丽的教学设计它的教学效果也是禁不住考验的。《课程标准》在设定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以外,为每一个学段明确了阶段性目标,是对老师们最直接的指导。执教时要心中有数,才能进一步设计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关于识字写字

第二学段(3~4年级)关于识字写字有着明确的规定,除了识写数量的要求外,在能力方面还规定: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有良好的书写姿势、习惯,熟练写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不再像低年级一样以识字写字为主,而是强调学生可以查字典、工具书自学生字。因此,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课前预习时完成关于生字词的前置性学习,要求如下:1、根据生字表读准字音,尤其是平翘舌、前后鼻音、声母nl的区分,提前在书上做好标记;2、自学生字,在田字格中写两遍,第一遍是抄写,第二遍是仿写,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笔画用红色笔标记出来;3、查字典,弄懂字义,组两个词语;4、完成书上的描红。学生做到了这四项,基本可以自己把生字词学会,上课的时候通过叫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就可以发现自学中的问题,进行强调、矫正。

(二)关于阅读

《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阅读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低年段要建立阅读兴趣。从低到高每一学段,除了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外,还要学习默读、略读和浏览的读书方法;除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外,低年级侧重“积累词语”,中年级侧重“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高年级侧重“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同类题材的文章,我们在执教不同学段时要按照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所侧重。

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教学目标和实施建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我们的教学:

第一,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取舍,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让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出现,不能满堂灌,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空间。小组合作也不能过度发挥,不能以小组的阅读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不能以其他组员的理解和体验代替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第三,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理解和体验的方法,但不能强行灌输阅读理解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是一个本末的关系,阅读理解的方法是本,阅读理解方面的知识是末。听过中高年级的课会发现,如果你问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学生会说领起下文,如果你问最后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学生会说总结全文、首尾呼应。这是一个套路,老师一问,学生就知道这样回答。这样回答没有错,这也是在教给学生理解的方法,关键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注意不要本末倒置,不要在最初就告诉学生文章开头就是这样的作用,文章结尾就是那样的作用,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去体会、总结,不要变成师生问答的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