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教育故事 芮清芳
发表日期:2018/4/27 9:31:3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杨茹 有644位读者读过
己所不欲,勿施于“生”
——我的两则教育故事
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希望是有价值的,是有所用途的,是被人欣赏的。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即使是我们自己犯了错误,也希望对方能委婉地指出来,而不是生硬地做出负面评价。孩子们更是如此了!在班集体这样无形的竞争环境中,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孩子们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被老师这个裁判员看好的,都想成为老师挂在嘴边的好孩子。如果教师看好他们,那么他们就会这样继续做下去,而且希望能做得越来越好。有了信心也许还会萌发出责任心,不仅自己想做得好,还会带动周围的同学。如果在他们犯了错误之后,老师能够从侧面关心他们,鼓励他们,那么他们更会因为老师的“关爱”喜欢上这位老师,从而爱屋及乌,也喜欢上这门课程。这样的现象在我们正在接触的小学生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
夸一夸,哄一哄,效果更可人
记得教书第一年,班里有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子总不爱写作业,隔三差五就被我叫到办公室里质问,而她总是沉默不语,不说一句话。我也实在拿她没办法,最后只好告诉家长,希望家长能替我解决这个难题。可是效果不佳,不做家庭作业的情况一如既往的出现。渐渐地我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从来就没有过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帮助,相反总是质问、埋怨和指责。换做自己,或许我也不喜欢这样老师,更不想完成老师布置的任何事情。之后,我总是在寻找时机,希望能在不经意间让她感受到其实我是肯定她,欣赏她的。不久,在一次面批课堂作业时,我告诉她,其实她的字写得很漂亮,而且很小脑袋也很聪明,如果能继续保持这样进取的学习态度,相信她一定不会比班长逊色的。其实她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优秀,可能之前的自觉性也不强,但或许就是因为这样一次鼓舞,之后的她一直到现在都是独立完成作业,并且按时上交,数学课上更是积极的回答问题。还有好几次羞涩地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手串或是她喜欢的小贝壳送给我,我知道,她是在感谢我对她的肯定,更觉得我与之前的模样相比是更加可以亲近和交往的。从那以后做作业在她眼里变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不管作业质量如何,只要态度端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的。
循循善诱,帮助其超越自我
曾经听过这样一段师生对话,通过实践,我认为有可改进之处。对话出现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上,老师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此处的只能是自然数,因为它表示的是三角形的个数,对话如下:
师:你知道这里的可以表示哪些数吗?
生:我觉得可以是小数!(这个孩子自信的举起手说出想法)
师:是吗?
(接下来这个孩子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来,与此同时,其他孩子还想高调的反驳他,教师也让他先坐下来,接着让其他孩子回答问题)
这样的例子其实在我们的课堂是非常常见,教师这样的回答不仅是质疑,更多地体现为反驳,这种无形的否定让学生很有挫败感,再加上其他孩子的质疑的声音,学生的内心即有紧张又有无奈和不自信,百感交错,留给思考的空间就太局限了,也不会坐下来真正的思考问题,内心脆弱的孩子更不想积极回答后面的问题。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吸取了这一次小小的“教训”。由于关于可以是哪些数这个问题学生是不难理解的,于是我故意找了一个数学思维一般的孩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对话如下:
师:你知道这里的可以表示哪些数吗?
生:分数。
师:嗯!这是你的想法,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看呢?比如等于?
生:!
师:嗯!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
表示什么吗?
(学生想了想,觉得不对头,然后立即反驳了自己的观点)
生:不对不对!应该要整的才行!
(该生立即表现出恍然大悟的自信的表情,其他孩子也纷纷表示赞同)
师:真了不起!通过认真思考,你战胜了自己!发现不能是分数!同学们,学习就是这样,我们总是在错误中思考、前行!让我们用掌声感谢某某某!
在这段对话中,同样是出错,但效果却是截然相反的。我尤其注意观察了该生回答完之后的表情,那种自信、骄傲和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被后来的自己打败,这样的打败对学生来讲其实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是自己给予自己的自信,这是其他所有人都给不了的。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也将“自我实现”的需要放在了最高层次的需要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在课堂中,孩子们当然期望自己成为那些能将问题回答对的人,能受到老师和同伴赏识的人,能成为其他同学的学习对象的人。在上面的案例中,这位学生就在挖掘潜力和突破问题中真正地实现了自我,他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赞美是实在的,他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与此同时,其他孩子也能从内心受到很大的启发。从这位学生之后的积极举手表达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不再像之前那样畏首畏尾,害怕回答问题,而是自信满满、渴望表达。这也许就是“自我实现”带来的福音吧!它真正开启了孩子们之后的学习之路,也彻底点亮了我的教学之路。
人,怎么可能是完美的?怎么可能不犯错误?更何况是孩子呢!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无论是知识层面的,还是习惯层面的,老师的处理的方式不同,孩子的成长方向也会千变万化,甚至截然相反。就如第一则教育故事,从之前我的负面态度导致孩子继续不写作业,到之后我的鼓励和夸赞让孩子信心倍增爱上学习,这样令人欣喜的改变也许会成就孩子的一生呢!也如第二则教育故事,反思其他老师的做法,改进自己的课堂。其实在每天的课堂都会有孩子将简单问题回答错,如果老师不是一味的指责而是耐心的引导,那么当我们找一些沉默的孩子了解情况时,他们就不会再说:“我怕答错。”因为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他们会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会明白犯错误就是一次成长,何不多给自己一些成长的机会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原谅自己,更要对孩子们多加宽容,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有权利出错。所以,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之路才能走的稳、走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