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小学2017-2018年第二学期厚德组活动记录(三)
发表日期:2018/4/23 18:15:2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冬香 有1002位读者读过
厚德组团队活动记录(三)
主持人 | 卞良燕 |
参与人员 | 谢丽、陈永静、蒋惠萍、朱晨灿、张文英、刘春燕 |
活动时间 | 2018年5月9日 |
活动主题 | 《秦兵马俑》公开课研讨 |
活动记录 | 刘春燕老师讲解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语境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并积累。 2.发现文章的结构之美。在读中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感悟文章的意境之美。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名句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下列名人语句,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名人的话,想想他们都在评价什么呢? 2、对了,这些句子都是各国政要游览了秦兵马俑之后,对它所作出的评价。 3、同学们去过秦兵马俑吗?不要紧,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借助课文,去那里游览一番。齐读课题:秦兵马俑 4、课前你搜集了哪些有关秦兵马俑的信息,来交流一下。 小结:秦兵马俑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这是中国人的自豪。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再来读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接下来,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 鸟瞰 驭手 弓弩手 颔首 战靴 翘起 铜戈 拱形 折服 擎着 军吏 模拟 跪着 严峻 这些都是课文中的生字词,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 这两个字“戈、吏”少掉一笔我们很熟悉,分别读什么?长得很像的字,要特别注意区分。 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些词语,难写的字可以边读边书空。 2、出示:乘 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它有两种读音,你知道吗? 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含义,老师查了字典,发现(出示)。 请问同学们,课文中的这个词该怎么读? 你能结合这个字的意思,解释一下整个词语吗? 小结:同学们,多音字要根据它在语境中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 3、出示: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绝无仅有 所向披靡 南征北战 战车千乘 久经沙场 昂首挺胸 若有所思 跃跃欲试 身材魁梧 惟妙惟肖 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四字词语,谁来带我们读。 接下来老师要带大家玩几个游戏! ①老师说词语的意思,你们说是哪个词语。 享誉世界:在世界上很有名气、誉满天下 南征北战: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争。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传神。 ②老师说词语,你们表演给我看。昂首挺胸 若有所思 跃跃欲试 ③还有一个词,比较难理解,必须查字典了。所向披靡,谁来解释? 看到这些图片(全景、特写镜头),你想到了哪些词儿,请用你刚刚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 师: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运用了大量四字词语,其中有一些是成语,使文章的语言充满魅力,同学们把这些词语积累下来了,以后运用到你的作文中去。 三、对比阅读,理清层次 师:这篇文章不仅语言美,结构上也很有特点。它与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一篇课文《莫高窟》非常相似。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篇课文,划出表明文章层次结构的关键句。 1、这些句子分别位于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它们叫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这样的三句话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文字的结构特点,那么是什么结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些句子,你还能发现些什么? △首尾呼应:作者在开头时说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结尾时又说它古今中外的雕塑史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过渡句:两篇文章都有过渡句,这两句话不仅是我们能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还能帮助我们概括文章的大意。 师: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用上这些句子使得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同学们以后写观景记的时候,也可以写写这样的句子。 四、朗读感悟,抓住特点 (一)刚刚同学们关注到了这句过渡句,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本课主要介绍了秦兵马俑的哪些特点呢?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你能找到相应的段落吗? 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板书: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二)学习“规模宏大”部分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规模宏大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想一想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从说明方法、描写内容等方面考虑) 2.汇报: ▲列数字: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如果我们把这部分改成(ppt出示) 请大家对比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结:作者通过列数字能够增加叙述的准确性。(板书:列数字) 接下来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这段话,我相信只要把数字读好了,文章也就读好了。 ▲ 作比较: (出示)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文中把兵马俑的总面积与 “两个半足球场”相比较,有什么作用? 同学们足球场见过吗?那两个半足球场有多大,能想象吗? 小结:作者通过把三个俑坑的总面积与两个半足球场作比较,使本来抽象的数字变得更形象具体。(板书:作比较)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 举例子: 作者为什么要在原文中介绍三个俑坑中的一号坑?举这个例子有什么好处? 师:作者选取了三个俑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号坑为例,来说明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板书:举例子)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例子。 出示: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请自己读读这个例子,想想这个例子中写到了哪些内容? 有对一号坑的细致描摹,还有作者适当的想象,使得文章具体生动。学到这里,老师突然想到我们的同学在写游记的时候,往往写出了自己眼前看到的景物之后就戛然而止,文章显得干巴巴的。 总结:看来,把所见和所想结合起来写,确实能使文章更具体生动。 3、同样的内容,《中国名胜词典》上这样介绍秦兵马俑的((ppt出示) 请同学们读读这段介绍,对比一下,你更喜欢哪段介绍,说说你的理由。(一个介绍得简要,一个介绍得具体。) 如果是一位考古学家来读,他会喜欢哪一段介绍? 如果是一位文学家来读,他会喜欢哪一段介绍? 4、总结:这支威武雄壮的胜利之师正踏着激越的鼓点,穿过历史的硝烟,迈着铿锵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下节课我们继续欣赏他们的类型众多与个性鲜明。
谢丽发言: 初读课文《秦兵马俑》,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几自然段写规模宏大?类型众多是第几自然段?个性鲜明又是第几自然段呢?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写什么?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总起句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名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总结句,与总起句形成首尾呼应。
张文英发言:
本节课的教学,刘老师引领学生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个性鲜明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观察加想象;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小班化教学的特点;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刘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但,有点值得商讨的是:整堂课学生读的机会比较少,是否可以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还是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
|
活动总结 | 刘春燕总结:
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同,选择不同的兵马俑来进行朗读和体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主选择,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民主的气氛。 激发学习欲望,训练学生思维。如引导补充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这一教学环节,既帮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