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博文1 芮清芳
发表日期:2018/4/23 10:32:0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芮清芳 有536位读者读过
我眼中的数学新课标
芮清芳
在数学新课标中,我关注到了“情感态度”方面的这样一句话: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其实我在想,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希望是有价值的,是有所用途的,是被人欣赏的。孩子们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学生要做的无非是思考、表达、操作等等,他们当然希望自己做的这些事情是被教师这个裁判员看好的,如果教师看好他们,那么他们就会这样继续做下去,而且希望能做得越来越好甚至成为榜样,这样他们就有了信心,更有了责任心。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还很懵懂,很多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这需要教师来给他们指明方向。因此,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就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也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这缕阳光该怎么给?这盏明灯如何亮?这是教师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夸赞不仅要把握好分寸,更要找对方向,我们主要夸的是孩子的后天养成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对于孩子的先天智商还是少夸赞微妙。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反复夸一个小朋友“很聪明”,那么这也许会让他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为“聪明”通常可以理解为先天智商高,这是其他孩子不能及的,唯独他有,所以他会骄傲。而对于其他小朋友呢?智商是遗传来的,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赶不上他的,这让他们感到沮丧,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这样的夸赞不是不可以有,但一定不能多,多了只会是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某一案例中的教师就给出了有说服力又中肯的评价:
师:还有小朋友举手!这位男生你还有什么分法?
生:我是看分数后面带不带单位的,49/100和6/5后面都有单位,而1/8、3/4、11/7、137/100和71/100后面都没有单位。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我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真爱学习!自己没有想到而别人想到了,他就认真地倾听,我们就是要这样!
也许是教师看到了没有认真倾听的孩子,也可能是看到了真的认真倾听的孩子,无论间接提醒还是表扬,这都给孩子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其他同学发言时,我们要认真倾听。没有认真倾听的孩子得到了反思,认真倾听的孩子得到了表扬,两全其美的事。再比如这样的状况:
师:如果讨论好的,那么同桌两位小朋友都举手,这样我就知道了。这位男生你来说。
生:我们讨论的是按真分数和假分数来分的,137/100是假分数,其余都是真分数。(这位小朋友表达时出了些小问题,同桌稍作了提醒)
师:说得很好呀,而且旁边的小朋友发现问题就提醒了他,说明他的在认真倾听。那位男生你再来说说看。
对于回答出错而同桌悄悄提醒的例子在我们的课堂中数不胜数,这位老师的评价就很有说服力。首先是对回答者的肯定,紧接着借机表扬同桌,再次在同学们心中深化了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教师不断鼓舞学生,投以欣赏的目光,对于说的不完整甚至有错误的孩子,也抱有宽容和理解的心态,让学生有动力、有冲劲说得下去,让学生对表达有所期待、对知识有所渴望、对课堂有所憧憬。
其次,我还认为,教师的评价有时也不是一定要对孩子有一个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有时通过一些对问题的引导来回应学生也许最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增强自信。曾经听过这样一段师生对话,我认为有可改进之处。对话出现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上,老师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此处的只能是自然数,因为它表示的是三角形的个数,对话如下:
师:你知道这里的可以表示哪些数吗?
生:我觉得可以是小数!(这个孩子自信的举起手说出想法)
师:是吗?
(接下来这个孩子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来,与此同时,其他孩子还想高调的反驳他,教师也让他先坐下来,接着让其他孩子回答问题)
这样的例子其实在我们的课堂是非常常见,教师这样的回答不仅是质疑,更多地体现为反驳,这种无形的否定让学生很有挫败感,再加上其他孩子的质疑的声音,学生的内心即有紧张又有无奈和不自信,百感交错,留给思考的空间就太局限了,也不会坐下来真正的思考问题,内心脆弱的孩子更不想积极回答后面的问题。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吸取了这一次小小的“教训”。由于关于可以是哪些数这个问题学生是不难理解的,于是我故意找了一个数学思维一般孩子孩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对话如下:
师:你知道这里的可以表示哪些数吗?
生:分数。
师:嗯!这是你的想法,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看呢?比如等于?
生:!
师:嗯!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
表示什么吗?
(学生想了想,觉得不对头,然后立即反驳了自己的观点)
生:不对不对!应该要整的才行!
(该生立即表现出恍然大悟的自信的表情,其他孩子也纷纷表示赞同)
师:真了不起!通过认真思考,你战胜了自己!发现不能是分数!同学们,学习就是这样,我们总是在错误中思考、前行!让我们用掌声感谢某某某!
在这个对话中,同样是出错,但效果明显是截然相反的。笔者尤其注意观察了该生回答完之后的表情,那种自信、骄傲和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被后来的自己打败,这样的打败对学生来讲其实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是自己给予自己的自信,这是其他所有人都给不了的。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也将“自我实现”的需要放在了最高层次的需要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在课堂中,孩子们当然期望自己成为那些能将问题回答对的人,能受到老师和同伴赏识的人,能成为其他同学的学习对象的人。在上面的案例中,这位学生就在挖掘潜力和突破问题中真正地实现了自我,他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赞美是实在的,他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与此同时,其他孩子也能从内心受到很大的启发。从这位学生之后的积极举手表达中,笔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不再像之前那样畏首畏尾,害怕回答问题,而是自信满满、渴望表达。这也许就是“自我实现”带来的福音吧!它真正开启了孩子们之后的学习之路,也彻底点亮了我的教学道路。
人生路漫漫,教学路漫漫,希望我可以在这条路上有所感触,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