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二次备课
发表日期:2018/4/9 16:09:2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冬香 有935位读者读过
禄口小学集体备课材料(二)
一、研究的专题:
“基于学生生活,打造故事课堂”研究
二、备课课题:3 庐山的云雾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四、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美轮美奂的写景散文,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五、能体现专题的独特的设计理论依据:
传说孙悟空在花果山当猴王的时候,有一天忽然想尝尝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仙茶,于是驾着祥云飞上了天,见九洲南国一片碧绿的茶园,茶树已结好。孙悟空想采一些茶籽,种到自己的花果山,却不知道怎么采。正在抓耳挠腮之际,天边飞来一群鸟,见悟空着急,问明原因,就展开双翅,来到南国茶园,衔了茶籽往花果山飞去。飞过庐山上空时,云雾缭绕的庐山胜景吸引了它们,鸟儿们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一开口,茶籽便从它们嘴里掉落,落入庐山群峰岩隙之中。此后,云雾缭绕的庐山便长出一棵棵茶树,出产清香袭人的云雾茶。用故事引领课堂,引起学生兴趣,进而进入课堂的学习。
六、能体现专题的教学设计或独特环节列举:
教 学 设 计 | 设计理念 |
一、古诗导入(板书课题) 1、背诗导入(《望庐山瀑布》 2、复习第一小节 3、多音字组词,出示词语(幽谷、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弥漫、瞬息万变、一泻千里、云遮雾罩、流连忘返)指名读,齐读。 4、师介绍《庐山的故事》 | 基于学生生活,打造故事课堂。 |
二、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刚才我们知道了庐山的景色很美,尤其是庐山的云雾特别的神奇美丽,你想不想仔细看一看欣赏它的样子? 2、自由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1)这一段是围绕着那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2)这一段写出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3)庐山的云雾都有什么姿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云雾都比作了什么?(4)你最喜欢哪种样子?比赛读一读。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3、会读书的孩子会发现,谁找到了答案?(指名答)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板书:千姿百态)这一段话是围绕这一句话写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 4、会读书的孩子更会思考,千和百说明了庐山的姿态非常的?(多) 5、文中是从哪些位置来写的呢?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画山) 6、谁愿意把你划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教师相继板书:山顶 山腰 山谷 山峰 出示课件) 6、现在老师要看看同学们是不是认真听了,请看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师生合作读比喻句,教师板书:绒帽 玉带 大海 天幕)。 7、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倾听了!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将不同位置、不同姿态的云雾表现得活灵活现。你喜欢这样的云雾吗? 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云雾千姿百态的美。谁来试一试?(出示课件:整段) 7、读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庐山的云雾。同学们 ,按照他的读法,我们将这一段美美的读一读。 8、那是不是就只有这些姿态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同学们可真会学习啊!在这一段中,中心句在段落最前面我们把它称作总分构段方式。 9、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美,你们想停住您们的脚步吗? (三)学法指导 在这一段学习中我们先朗读再找出中心句,最后找出比喻句。(切换)同学们读读这个方法。请同学们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默读并自学第三自然段。 (四)自学第三段,自学检查。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谁能读一读?(板书:瞬息万变)瞬息万变说明庐山的云雾变化的非常的?(快)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板书:刚刚、转眼间、明明、又变成了)你能将这一句话读一读吗?云雾变化得真快啊,咱们在读这几个词的时候要重读。谁再来读读? 3、在这一自然段中,又把云雾分别比喻成了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切换)找的真准确,看来你动脑思考了,让我们男女合作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到“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女生接着读完这一自然段。明白了吗? 4、瞬息万变的云雾还会有哪些变化呢?谁能用上咱们才学的“刚刚……转眼间……明明……又变成了……”说一说?(课件出示)可以用一个也可以用几个。 (五)学习最后一段 1、读到这里老师忍不住和作者一样感叹:是啊,这么美的云雾,真令人流连忘返!(板书:流连忘返) 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用“流连忘返”造个句子。
| 理清段落层次,抓住特点具体描绘。 |
三、课堂延伸 傍晚,西边的天空出现了云彩。 1. 中心句要写出云彩的特点 。 (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变化多端、千奇百怪等) 2. 总分的构段方式。 3.用上比喻和联想的手法。 | 练习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