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教学反思>>语文学科>>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跟贴二胡元元

发表日期:2018/4/8 19:33:1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胡元元 有560位读者读过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篇课文通过朴素的语言文字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恩怨分明、至仁至义、和善可亲的聂荣臻将军,字里行间透露着的是聂将军不卑不亢的英雄气节和作为一名指挥官的可亲可敬。文章语言朴实,内容感人,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聂将军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他的崇高形象。

  教学中邱老师把学习本文的重点放在了对聂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品味和感悟上。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关于聂将军的什么事,读完后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因为朗读比较充分,要求发言的学生很多,他们都开始急切地表达着,内容不约而同地是说对聂将军的印象。在体会聂将军的至仁至义这一中心思想的时候,邱老师放手让学生去朗读课文,通过找,画,看从哪些文字体现出聂将军这一高尚品质的,从中体会聂将军的至仁至义和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课堂上邱老师紧紧抓住“日本人民为什么说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条主线,采用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法,层层推进,展开教学,力求实现“过程简单,方法灵活,体现知识生成”的课改理念,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

如在教学“虽然敌人……”一句时,学生初读的体会是聂将军很善良,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未免过于肤浅。为了加深对句子内涵的理解,给“杀害”“受害”“伤害”三个词画上着重号,引导学生抓住这三个词反复阅读、体味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杀害”“受害”两个词,词义理解并不难,但他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于是在学生理解了“杀害”一词之后,邱老师解读了日军当年丧心病狂,残杀我老百姓的图片资料,之后又讲述了日本侵略者伤害自己侨胞的小故事,直观明了,日军当年的滔天罪行历历在目,孩子们个个咬牙切齿,憎恨之情溢于言表。对于“伤害”一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课文,你知道小姑娘受到了哪些伤害?使学生认识到小姑娘是无辜的,他们同中国人民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激起孩子们对小姑娘的同情。在交流的时候,教师只是稍作引导与点拨,学生的发言很令人满意,让我们感觉到他们的思如泉涌。

此时孩子们对句子的理解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聂将军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不仅是善良,更是一个宽仁大义,恩怨分明的和平使者。因此邱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把憎恨与同情一起送入这段饱含血泪的文字中读出来,再次感受聂将军的伟大,同时写下自己的感受。有一位同学这样在批注中这样写道:从聂将军的话语中,流露着是对战争的痛恨,更是对中日友谊的希望。聂将军仁爱正义,公私分明。面对敌人,他奋战到底,面对战争中无辜的日本孤女却忘却了一切仇恨,给予最温暖的关怀。可见他有着一颗至仁至义的心,宽容大度的胸襟。另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从这段文字中,体现了聂将军的无私、大爱的情怀。他不因为受伤的孤女是敌人的后代而不闻不问。即使痛恨敌人的滥杀,但依然用善心无微不至地去照料,拥有宽大的胸襟。言辞中,透露出对中日和平的期望。他是真正的菩萨心肠,至仁至义,真正中日友谊的使者,维系和平。

在教学中,把这感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学生在朗读体会中产生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自得充满灵性的感悟,进行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的进行价值创造, 学生的潜能在体验中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