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跟帖三 孔海燕
发表日期:2018/4/2 14:34:3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孔海燕 有518位读者读过
《螳螂捕蝉》听课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楚”之间的联系,学生也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学生一读就能明白的课文,如何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兴趣呢?
教学时,卞老师就利用概括提示引领学生初快速地抓住事件梗概,同时进行板书,学生对文章的整体也就一目了然了。学生根据提示的三个词语“少年”、“吴王”和“螳螂捕蝉”再进一步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达到让学生归纳出对叙事性作品主要内容的概括方式的目的。这无形中让学生增加了对故事课堂的兴趣、积极性,也让他们学会了讲故事的方法。故事犹如晶莹的珍珠,点缀教学之间,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有趣、有效,用故事去滋养学生美丽的心灵,用故事与学生心灵对话,用故事去触动孩子的心灵,既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的阅读欲望,增长知识。
随后,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有了清晰认识的前提下,打破故事前因后果的顺序,直奔中心。让孩子们自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从遣词造句中发现蝉、螳螂、黄雀的共同点,提出质疑,在小组讨论中合作解决发现的问题。扣住三者“一心”的不同表现,教师提问,孩子们答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问答中进一步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细节往往是课文的点睛之笔、感人之处。教学时卞老师抓住课文细节,引导学生走进细节,感悟语言文字后面蕴涵的东西,仔细揣摩其“味”所在,对帮助学生领悟整篇文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本课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看似写得非常平淡,实则也是蕴涵深意:少年劝谏吴王之所以能够成功,这和少年的性格特征关系密切。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转来转去”“毫不在意”“三个早晨”等词语,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少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