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博文2(谈玲)
发表日期:2018/3/29 10:38:3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谈玲 有462位读者读过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
3、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对比手法表现一个人特点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九课《少年王勃》,知道了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了解了“江西第一楼”滕王阁的相关知识。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2、首先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3、课文中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谁来读一读?
4、谁来具体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5、仅仅14个字,却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完整的《滕王阁序》,知道在《滕王阁序》中,像这样的佳句还有许多,难怪都督称赞王勃是一个“奇才”。
二、精读课文
过渡:其实,在这篇课文中,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画出相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1、第一小节:“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师:王勃是山西人,而滕王阁却是在江西南昌,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两地距离很远。距离这么远,却能让人听说过他的名气,可见真的是名气很大。谁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夸夸他?(声名远播、远近闻名……)
这么大的名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2、第四小节(王勃)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1)这一段话中有三个成语,谁能说一说它们的意思?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文思如泉:形容写文章的思路如泉水般汩汩流出。
笔走如飞:指写文章速度快,一气呵成。
(2)王勃能写得这么快、这么好,是事先准备好的吗?当然不是,课文第一小节就告诉我们,王勃只是在去看望父亲的途中路过南昌。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可见王勃确实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
(3)指导朗读。
(4)同学们,这段文字通过直接描写王勃的动作、语言来体现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叫作直接描写,也叫作正面描写。
3、第四小节(都督)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1)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案:桌子 绝:独一无二的,无人能及的。
(2)好到忍不住拍桌子,说明是真好。谁来学着都督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3)这一段话是从都督的表现来体现王勃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这样的写法叫作侧面描写。
4、第五小节: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理解“千古传诵”
师:能写出《滕王阁序》这篇名文,王勃的才华的确令人敬佩。
5、第二小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1)王勃这么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那么参加宴会的其他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2)为什么大家不敢答应?要知道,都督邀请的可都是一些名人雅士,文人墨客呀!(引导学生理解“即兴写文章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3)这么困难的一件事情,王勃却完成了,而且还完成得特别好,这样一对比,更显得王勃真不愧是一位奇才呀!
6、课题
师:你们知道吗?不光文中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的才华,文章的课题也点出了王勃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王勃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非常年轻,据说当时只有14岁,所以课文的题目叫作《少年王勃》。
三、总结课文
王勃是一个奇才,奇在年少,奇在写作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四、小练笔
1、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这样的写法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来完成一个小练笔。
2、出示要求,学生完成练笔。
用几句话描述一个人的特点,适当地用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
小提示:
(1)、(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或:(谁)最喜欢(做什么)。
(2)、当别人(怎么做)时,他总是(怎么做)——对比
或:他总是(怎么做)——正面描写
(3)、父母、老师或朋友等是怎么看待和夸奖他的?——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