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周期探究活动课后延伸作业得有效性提升
发表日期:2010/5/21 11:22:2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53位读者读过
三、 整合学科作业。
1. 与日记整合。我是班级的科学教师,又是语文教师。我们学校有要求学生一周写两篇日记的传统习惯。于是我把“给蜗牛宝宝记日记”和写日记结合起来。起始我让学生写“我为蜗牛安个幸福家”的日记。这样做既能督促学生认真地把“家”建起来,同时又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当然还能读出学生的心迹。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家”里只有蜗牛太孤单了,我放几条蚯蚓进去蜗牛就有伴了,但不知它们能否和平相处,相安无事?还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抓的九只蜗牛,有两只‘左旋’七只‘右旋’,两个公蜗牛配七只母蜗牛多么幸福呀!长周期探究活动的课外延伸作业所需的时间较长,与日记整合可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同时又解决了日记无东西可写的难题,一举两得,其乐融融。
2. 与作文整合。四年级语文习作3就是有关“我的发现”的习作。以前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总是缺少发现,发现过程更是不能写具体,这次习作有了养蜗牛的生活体悟,学生的作文水平高了许多,特别是关于蜗牛粪便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同时习作又反过来推动学生去更认真地观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你细观察了,才能描写具体。下面是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断:几个小时后,蜗牛一阵颤抖,它大便了,它的粪便颜色是青绿色的,形状像面条一样很细,又像“喜洋洋”的头发卷卷的,团成一团,摸上去软绵绵的,闻起来有一点淡淡的青菜味,用手捏一点尝,味道苦苦的,一会儿后,粪便又变成黑的了。
3. 与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相结合。关于蜗牛同学们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其中不泛有学生无能力或无条件去经历探究的,这就要求学生用查找资料的方法进行研究,如:蜗牛的雌雄,蜗牛的繁殖等问题。这时我便与教《信息技术》的教师沟通,让学生在她的指导下查阅关于蜗牛的感兴趣的问题。什么“左旋蜗牛右旋蜗牛”,这在之前的观察中学生是末曾注意的,受此启示,学生观察蜗牛更仔细了。当学生查阅到“蜗牛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繁衍后代”时,学生惊讶了,就连我也觉得大开眼界,我把这知识和办公室老师一说,他们也觉新鲜,随着养蜗牛活动的深入,知识了解的增多,学生养蜗牛的兴趣越浓,也许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已知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兴趣”的原因吧。这样不仅获取了知识,同时上网搜寻资料的能力又得到了锻炼与提升,相辅相成,双丰收,我们何乐而不为。
四、 搭建展示平台。
“成功是成功之母”,“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学生完成长周期探究活动的课后延伸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时刻关注,多搭展示平台,展示过程中多加肯定。
1. 上新课前,用几分钟时间询问一下养蜗牛的体会或关于蜗牛的发现,当学生有一点自己的体会或发现,教师都要放大表扬,肯定他(她)的做法和习惯。这种平台是无形的,操作简便,但却十分有效。这节课表扬他的一点体会或发现,我保证下节课同学们会呈上更多的体会和发现让你惊喜。
2. 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开辟“养蜗牛发现”栏目,让学生自己把新的发现写到黑板上。为了扩大栏目的信息流量,一天更换一次甚至两次内容。学生看着自己稚嫩的粉笔字,还更加刻苦认真写字呢。“无心插柳柳成阴”意外的收获。
3. 对于日记中写得较好的,我则要求学生用专门的纸誉抄贴到教室走廊的展板上展示,让其它班的学生、教师也知道他的惊人发现。学生在成功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完成长周期探究活动的课后延伸作业。
反思:
1. 教材是《养蚕》而我教的是养蜗牛,如何应付考试。
2. 蚕是变态虫,而蜗牛未经变态,没有完全完成教学知识点。
3. 学生养蜗牛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其它学科老师提意见,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分配以及与其他老师的沟通?
4. 在养蜗牛这个长周期探究活动中学生表现出对蜗牛生命的不重视,甚至任意践踏生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更加下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总之,长周期探究活动的课后延伸作业非常重要,只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用心探究是能提高其有效性的。本次实践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策略”尚须行家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