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周期探究活动课后延伸作业得有效性提升
发表日期:2010/5/21 11:18:3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793位读者读过
例谈中年级《科学》长周期探究
动
课后延伸作业有效性的提升
江宁区禄口小学 江远畅
《科学》长周期探究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做中学”理念的最集中体现,“做”是实现教材、编者意图的关健,是基础。而长期探究活动的课后延伸作业的大多内容就是“做”和伴随“做”才能加以训练的探究技能、探究习惯、情感、态度、世界观等。这种作业相对于“短期”作业而言,更富有艰巨性、挑战性,对于孩子则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提升长周期探究活动的课后延伸作业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和必要。以下我就根据一年来对此类教材的教学实践并仅以《养蚕》单元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课后延伸作业的有效性提升。
一、 激发“养”的兴趣。
尊重学生,让学生理解:改养蚕为养蜗牛的选择。教学本单元伊始,我播放与教材配套的课件《养蚕》,学生看了后,对蚕的诸多问题:如蚕的蜕皮、变态、拉尿、吐丝、变成蛾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切实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学生是多么希望去养养蚕,进一步感悟蚕的一生的神奇与伟大呀!然而当我告之他们,我们没条件养蚕时,他们发出一片失望之嘘声。我把我的努力(多方寻求蚁蚕未果)和桑叶难得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作了沟通,征得学生的理解。这样学生由失望变为理解,学生的理解有助于之后的教学。于是我和学生讨论养什么?有的说养小狗,因为我家养了小狗,有的说养蚂蚁……最后我们确定养蜗牛。民主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加自觉地投入到饲养过程中。这是“我要做”而非“要我做”。总之,这是“借它山之石攻王”,这节课正是从《养蚕》课件的播放出发,激发学生养蜗牛的兴趣。
二、 创造“做”的条件。
要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养蜗牛这个课外延伸作业,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养蜗牛的条件与必备的知识。首先我与学生一道讨论哪里能抓到蜗牛?关于蜗牛,同学们知道些什么?抓到蜗牛后同学们又将养到哪里?喂些什么给蜗牛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既是我们同学对关于蜗牛旧知的疏理,是了解前概念,又对我们一起建构有关蜗牛的新知起辅垫作用。通过哪里能找到蜗牛,同学明确了蜗牛喜欢生活阴凉、潮湿处,喂些什么给蜗牛吃和给蜗牛安个什么家?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为养好蜗牛创设了最基本的知识条件。然后,我利用中午带学生在“植物园”的花草树木底下,还有旁边的青菜地里寻找蜗牛,结果只找到一两只,当时我急坏了,以为选定错了教材及课外延伸作业的内容。然而就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有一个学生跑来告诉我,他在男厕所后面的污水沟边的草丛里找到七八个蜗牛。我和同学们蜂拥而去,一下子就解决“有蜗牛”这个最基本的条件。
我们这里的“养”不是简单地把蜗牛养活,而是课外作业,是一种科学探究。为了让学生能对一些问题做一些实在有效的研究,在课上我们交流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如:蜗牛有没有雌雄?会不会产卵?怎样繁殖后代,小宝宝怎样?爬过的路亮晶晶的,为什么?蜗牛的血液怎样?它会流泪吗?会不会像蚕那样尿尿?怎样睡觉,去壳会死吗?怎样呼吸?嘴在哪儿?胎生还是卵生?脚在哪?它有天敌吗?蜗牛有什么作用?等等一大堆问题,有的可以研究,有的可以上网查询,有的目前无条件研究,最后我们确定了几个研究项目:蜗牛的趋湿性;蜗牛粪便的观察;蜗牛粪便颜色与食物的关系。对这三个问题我们进行着重的探讨,为学生可能完成课后延伸作业创设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