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小学2017-2018第二学期课外阅读组活动记录二
发表日期:2018/3/6 16:37:3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孔海燕 有826位读者读过
禄口小学2017-2018第二学期课外阅读组活动记录二
主持人 | 张福新 |
参与人员 | 孔海燕 胡元元 芮文静 孔月娴 杜新新 袁曼玉 李喃喃 |
活动时间 | 2018年3月6日 |
活动主题 | 《狐狸与乌鸦》故事课堂教学研讨 |
活动记录 | 1、孔海燕老师讲解《狐狸与乌鸦》教学设计思路 一、学习目标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尝试读出狐狸当时说话的语气。 2、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角色表演,展开想象,练习说话,逐步悟出“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3、指导学生理解狐狸对乌鸦说的话及乌鸦三次听后的不同表现,懂得乌鸦是如何一步步放松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 二、教学过程 (一) 以图片谈话导入 1、(出示乌鸦图片)同学们认识它是谁吗?听过与它有关的故事吗?相机将图片贴在适当的位置上。 2、(出示狐狸图片)认识它吗?看老师板书:狐狸,指出“狸”字音的变化,揭题、齐读课题。 3、过渡: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感悟 1、(投示第一段)指名读,指名将狐狸、乌鸦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大树贴画的适当位置上。相机理解“叼”、“直流口水”,指导朗读。 2 延伸想象:狐狸看见乌鸦嘴里的那片肉,它会想什么呢?(指名说) 过渡:狐狸很想吃乌鸦嘴里的那片肉,它到底是怎样把肉骗到手的呢? 2、学习课文2—5自然段。 (要求)自由读2-5自然段: 画一画: 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狐狸的话,用直线画出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的表现。 v 数一数: 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 (1)自由读书勾划。 (2)交流互动。 A、狐狸共对乌鸦说了几次话? B、第一次说了什么呢?相机出示狐狸的话。 u 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话,用了什么表情?(指名说) 相机板书: 眼珠一转 亲爱的 您 理解、演示“眼珠一转” u 平时,你们对谁说话时用过“亲爱的”和“您”?狐狸对乌鸦说这两个词是对乌鸦的尊敬和喜爱吗?(指名说) u 指导用亲热的语气读狐狸的话。 u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是什么反应呢?(相机板书:没有回答) 过渡:狐狸向乌鸦问候这一招不灵,有使出第二招,它对乌鸦又说了什么呢? C、(相机出示)第二句话。 2 指名读并用表情演示“赔着笑脸”,狐狸是不是真心对乌鸦笑的? 相机板书:赔着笑脸 亲爱的 您的孩子 2 指导用亲切、关切的语气读。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说) 相机板书:看了一眼 没有回答 2 再读读这一段话,从“看了一眼”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过渡:狐狸第一次问候乌鸦,第二次关心乌鸦的孩子,都没有能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它这一次又想出什么坏注意呢? D、(相机出示第三句话)指名读,引导读出夸张的赞美语气。 板书:摇摇尾巴 真漂亮 真好 谁都爱听 2 联系图比较麻雀与乌鸦到底谁的羽毛漂亮,谁的嗓子更难听。 2 乌鸦的羽毛没有麻雀漂亮,嗓音特别难听,狐狸为什么还要称赞乌鸦呢?(指名几个学生说说) 2 乌鸦面对狐狸的吹捧,表现的怎么样呢? 相机板书: 非常得意 唱了起来 刚一开口 2 戴头饰分角色表演这一段。 2 乌鸦辛辛苦苦找来的原本准备给孩子吃的那片肉终于被狐狸用动听的语言骗走了。你想对乌鸦说些什么呢?(指名几个学生说)
3、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交流,这篇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4、小组代表发言,谈谈自己在对这篇文章怎么教授的想法和意见。 胡元元老师发言: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制,而想象是无限的。”《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结尾含蓄深刻,为学生思维的拓展留有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想象,有理有据地延伸课文。可以设计两道口语训练题:《乌鸦被骗之后......》和《狐狸骗到肉之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发展,多侧面地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学生有的从乌鸦被骗后终于认识到“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等方面去续说;有的结论为诚信之道,从狐狸的“欺诈行为不可取”方面去续说等等。这样的教学,既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又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 芮文静老师发言: 以读为主是本教学案例所体现的又一要点。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情地去学习朗读、默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
活动总结 | 孔海燕老师总结: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所以在教授《狐狸与乌鸦》这篇课外文本时,更多的是让学生说出内心最真实、纯真的想法,他们的阅读感受才是自己最合适、恰当的理解,我们要尊重他们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去迁移、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