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1月博文2 芮清芳

发表日期:2018/1/11 8:34:2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芮清芳 有570位读者读过

案例分析:教师的评价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才是王道

 其实教师的评价有时也不是一定要对孩子有一个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有时通过一些对问题的引导来回应学生也许最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增强自信。曾经听过这样一段师生对话,我认为有可改进之处。对话出现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上,老师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此处的只能是自然数,因为它表示的是三角形的个数,对话如下:

师:你知道这里的可以表示哪些数吗?

生:我觉得可以是小数!(这个孩子自信的举起手说出想法)

师:是吗?

(接下来这个孩子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来,与此同时,其他孩子还想高调的反驳他,教师也让他先坐下来,接着让其他孩子回答问题)

这样的例子其实在我们的课堂是非常常见,教师这样的回答不仅是质疑,更多地体现为反驳,这种无形的否定让学生很有挫败感,再加上其他孩子的质疑的声音,学生的内心即有紧张又有无奈和不自信,百感交错,留给思考的空间就太局限了,也不会坐下来真正的思考问题,内心脆弱的孩子更不想积极回答后面的问题。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吸取了这一次小小的“教训”。由于关于可以是哪些数这个问题学生是不难理解的,于是我故意找了一个数学思维一般孩子孩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对话如下:

师:你知道这里的可以表示哪些数吗?

生:分数。

师:嗯!这是你的想法,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看呢?比如等于?

生:

师:嗯!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表示什么吗?

(学生想了想,觉得不对头,然后立即反驳了自己的观点)

生:不对不对!应该要整的才行!

(该生立即表现出恍然大悟的自信的表情,其他孩子也纷纷表示赞同)

师:真了不起!通过认真思考,你战胜了自己!发现不能是分数!同学们,学习就是这样,我们总是在错误中思考、前行!让我们用掌声感谢某某某!

在这个对话中,同样是出错,但效果明显是截然相反的。笔者尤其注意观察了该生回答完之后的表情,那种自信、骄傲和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被后来的自己打败,这样的打败对学生来讲其实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是自己给予自己的自信,这是其他所有人都给不了的。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也将“自我实现”的需要放在了最高层次的需要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在课堂中,孩子们当然期望自己成为那些能将问题回答对的人,能受到老师和同伴赏识的人,能成为其他同学的学习对象的人。在上面的案例中,这位学生就在挖掘潜力和突破问题中真正地实现了自我,他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赞美是实在的,他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与此同时,其他孩子也能从内心受到很大的启发。从这位学生之后的积极举手表达中,笔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不再像之前那样畏首畏尾,害怕回答问题,而是自信满满、渴望表达。这也许就是“自我实现”带来的福音吧!它真正开启了孩子们之后的学习之路,也彻底点亮了我的教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