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让孩子发现自己(王梅)
发表日期:2017/12/25 23:19:3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王梅 有581位读者读过
我是一年级的班主任,开学初,我给班级制定了口号“静以求学,净以求美”,教育他们做到上课静心,保持教室、抽屉干净。每个周五我会提醒他们清空抽屉,给下周坐到这个座位的孩子一个干净的抽屉,希望从开头抓起,帮助他们养成干净、整洁,学会收拾、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可是,大家肯定能想到,事情并如我所愿,过了很久,还常常见同学的座位下面有大片大片的纸屑,抽屉里经常塞满了东西。教育了很多次,孩子们依然没有记性。
有一天,下大雨,家长们都到班级来将孩子接走了。没有学生值日,我准备将教室打扫一下,径直走向后面,突然,我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地上,乡巴佬的包装袋、揪成团的黄色卫生纸,绿色的彩纸、白色的面巾纸、铅笔,都肆无忌惮地躺着。蹲下来,再看抽屉里,饼干盒、画画纸、各种,居然还有吃剩了的苹果核。.看了看这排座位,原来是薛某!这个小姑娘总是忘带书本,漂亮的脸蛋总是搞得脏脏的,提醒过很多次了也无济于事。很生气,我用手机将这样的画面拍了下来。
第二天,上课了,我将脏乱的地面和抽屉的照片都投影了出来。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这是谁的呀?”“怎么这么脏啊?”大家都转头,互相猜测着。我盯着薛某,她的脸颊涨得通红。原本想着批评她的,但是看着薛某的样子,这样的想法一扫而空。转念一想,我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于是就这两张照片,我让学生进行了交流。
“这个座位好脏。”平时地上也总是有纸屑的王某说。有的同学说,“太脏了,都是垃圾,就像扔垃圾的地方。” 有的同学说:“这么脏,我都不想坐在这里学习了。”我又问他们,“我们的抽屉是用来装什么的呢?”“装书本”“装文具”“装书包”同学们七嘴八舌抢着回答。“而这个小朋友的抽屉呢?”我继续追问。“他的抽屉就像垃圾桶,全是垃圾。”“这个座位的同学肯定很脏,不爱干净。”“谁啊,这么脏!”班级躁动不安,大家都在议论着。
接着,我将我拍得另一张照片投了出来。“哇——!”“我喜欢这个座位!”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几个座位的小主人特别爱干净。”见薛某坐在座位上,一句话不说,我故意问。“薛某,你有什么感受?”她慢吞吞地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我觉得他们的座位很干净,地面、抽屉都没有垃圾。”“那你想当之前座位的小主人还是这些座位的小主人呢?”我笑着问她。
“我想当......这些座位的主人。”她的小手一直搓着,很难为情的样子。“嗯,老师相信,你也是和他们一样的,对吗?”看着我的眼睛,这个小姑娘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
最后, 我进行了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看了两组座位的照片,一个是脏脏的,一个是非常整洁的,座位是谁的并不重要,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又脏又乱的那个座位。那让我们以后都成为爱干净的小主人,整理好自己的抽屉,让自己的座位没有垃圾,让班级都变得干干净净的,好吗?”
“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经过这次的交流,薛某变了,她的座位没有了垃圾,她的脸蛋也变干净起来,更加漂亮了。更让人高兴的是,我发现,她的书本不会再忘记了。班上的孩子们也变了,没有我的提醒,他们会主动的捡起纸屑,下课了,有同学将脏乱的地方扫一扫,理一理。中午吃饭时,会将自己的餐桌清理干净,有的同学放学了,主动给同学擦桌子。偶尔放学后我看他们的抽屉,也是干干净净,不留给别人一点垃圾。他们不仅做了自己座位的小主人,也做了班级的小主人,将班级的任何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也许我们总是抱怨“我都跟孩子们说了多少遍了,他们怎么总是记不住?他们怎么还不改?”其实我们忽略了他们都是有生命的个体,而不是瓶瓶罐罐。“灌输”的教育方式收效是甚微的,而在这样的交流中,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不同,看到了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有了要做一个怎样的自己的想法和动力。孩子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应该创造情境教会学生去“发现”,让他们在发现优势和不足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