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8
发表日期:2017/12/22 8:58:5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李俊 有556位读者读过
一支中学生排球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 无意中看到一篇介绍包头一中女排队的报道,让我很受感触。7年前,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中学生排球比赛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包头一中。7年前她们已经是头号种子选手,而如今,她们的目标已转向世界。了解完这支球队的历史,让我不得不佩服这支中学排球队。 100多年前,一位法国人提出复兴古奥运会的主张,并于1894年召集了第一次国际体育大会,成立了国际奥委会。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获得极大成功。人们把这位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称为“现代奥运之父”,他就是皮埃尔·德·顾拜旦。顾拜旦始终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教育者。他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潜心钻研同时代的不同教育体系和古希腊的历史。他希望法国青年能接受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即在加强道德修养和增强信心的同时,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精神和坚强的个性。在对古奥运会的考察中,顾拜旦认识到,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壮观场面,而且是为了教育人。于是一个复兴古奥运会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出现了---要像古希腊人那样,通过体育竞赛教育青年。从此,他便周游世界,宣传自己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实现了自己的主张。
100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北部的边疆省份内蒙古,有一支中学生排球队,尽管其球技在全国不是最强的,但30年中他们凭着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很多赛事中夺冠,重要的是,这些队员经由体育的磨炼,获得了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动力。细观这些学生球员的成长之路,我们发现其中暗合了奥运之父顾拜旦的理念,她们的成才经历也成为一个个鲜活的例证,让我们看到了体育中所蕴含的教育财富。 她们身上有股狠劲儿
8月2日下午5点左右,记者来到包头市第一中学。校园里很安静,“砰……咚……嗨……”远远地就听到从体育馆传出的声音,那是球被击起或撞击到地板的声音,其中夹杂着人的跑跳和呼喊声。循声走进体育馆,只见一个个黄白蓝相间的排球在空中依次划过,地面上几十个身着五颜六色球衣的女孩子紧盯着空中的球跑动、跳跃,在球至眼前的一瞬间挥起胳膊将其击起或扣到地上。这是包一中排球队的姑娘们正在训练。 环视场内,清一色的短发,洒满阳光和汗水的笑脸,仔细看清每一个身影后,又发现她们与一般的高中生没什么不同。但,就是这群姑娘,她们在体育中取得的成绩与学校、与内蒙古甚至与中国的荣誉联系在了一起。
25年前的8月,包一中女排获得内蒙古中学生排球比赛冠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6年前的8月,包一中女排这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球队在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夺冠,并一举改写了内蒙古三大球从未夺取全国冠军的历史;4年前的10月,包一中女排代表中国,参加澳大利亚世界青年女排巡回赛,以七战全胜的成绩夺冠……两年后,中学生排球比赛中最高等级的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将在包头市举行,届时,将有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生代表队参赛。这场盛会的到来,对于包一中的女排姑娘们来说,是国家和世界对她们成绩的认可,也将是她们向世界展示体育之美的舞台。 由于包一中女排是一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排球队,所以在比赛中遇到的多是实力强劲的对手。但她们有一个取胜的法宝,那就是顽强拼搏的精神。 主教练郝振生是包一中女排队的创建人,30年中他带着一批又一批队员参加了上百次大小比赛,但有一场比赛,他至今记忆犹新。
2002年8月23日,在全国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上,来自草原钢城的内蒙古包头一中女排与江苏省代表队进行排球决赛。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场战绩、实力和背景都十分悬殊的比赛。当时的江苏队已经有5次夺得世界冠军、3次夺得全国冠军的战绩,但包一中女排所在的内蒙古,三大球在全国比赛中夺冠还是一个空白。 比赛开始,第一局,江苏队以25誜17轻松胜出;第二局,包一中女排调整战术,以27誜25险胜;第三局,江苏队凭借老到的经验,以25誜15的明显优势胜出;第四局,包一中女排奋力拼搏艰难扳平比分。
决定胜负的第五局开始,东道主江苏队在震天动地的助威声中一路领先,8誜4,江苏队胜券在握……这时,包一中女排主教练郝振生要求暂停,一向平静沉稳的他,走到汗水淋漓的队员们面前,忽然以他从未有过的激昂指着满场的江苏拉拉队说:“看到没有,这些都是你们的拉拉队!两军相逢勇者胜!我们拼了!”9比5,江苏队依然领先,但包一中女排姑娘们拼劲儿十足,她们越战越勇,最后竟连赢10个球。全场的观众被震住了……到了最后5个球,全场的江苏拉拉队持续发出震天的呐喊声,这一次他们的确是在为球场上顽强拼搏的草原姑娘们呐喊助威。 “这就是我们女排队的特点,在这些姑娘们身上有股不服输的狠劲儿。”教练郝振生自豪地说。 的确,在包一中女排的赛绩中,很多出其不意的胜利都是靠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取得的。而对于这些花季队员的一生来说,拥有这种精神比获得冠军的荣耀更重要。 “每想起包一中排球队的女孩子们在场上奋力拼搏、在场下文静有礼的样子,我就禁不住感慨,教育的状态就该是这样的,我们的青少年就该是朝气蓬勃而又彬彬有礼的。”亲历过南京那场比赛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何成保说。
在包一中女排训练了7年的王琳,2002年入选八一队,成为全国唯一从中学生队入选八一队的队员,当时八一女排领队崔永梅教练看中了王琳,认为这个女孩能吃苦,“摔不死”。2005年,身高仅1.75米的王琳又出人意料地入选国家集训队,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据媒体报道,国家女排主教练陈忠和之所以会选中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个子选手,作为唯一的候补自由人进国家集训队,理由就是:打球气质好,能带动全队的训练气氛。队友们说王琳从来不因为“辈分低”而怯场。无论被分派到哪个场地,哪个教练带她训练,和哪个队友进行分组对抗练习,她都是情绪高昂,一丝不苟,每球必争,拼劲儿十足。在包一中训练馆采访的几天里,记者发现,其实这个馆里有很多个“小王琳”,她们常会为了救起一个球而奋不顾身地冲过去,哪怕是扑倒在地。 打球不仅为了夺冠
郝振生告诉记者,他们的队员是面向全自治区招生的,很多队员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练球,一直坚持到高三。28年中,队员在变,但包一中女排队的精神不变。也正是因为平时刻苦有效的训练和场上不放弃最后一分的拼搏精神,使这支诞生于中国边疆地区的学生队在很多世界级赛事中屡获佳绩。1997年,包一中女排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3届世界青少年“超霸杯”排球赛,获得C组冠军;2004年,代表中国参加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青年女排巡回赛,以全胜的成绩夺得冠军;2008年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中学生排球赛,获第五名。这些成绩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奇迹。 的确,在很多人眼里,包一中的女排姑娘们是与球场上的辉煌战绩紧密相连的,但在包一中女排主教练郝振生的眼里,他的队员还与另一个辉煌紧密相连---建队以来的80多名队员全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 “你可以不是包一中最优秀的学生,但你必须是包一中最努力的学生。”这是教练郝振生对所有队员常说的一句话。
8月3日晚上8点钟,夜色中的校园更加寂静。在离开训练馆的时候,记者看到教学楼一楼的一间教室亮着灯。走进去一看,教室后排有三个女生正在安静地看书。“学习最努力,训练最刻苦,品行最优秀”,教室后墙一行醒目的红字跃然眼前。原来,这是女排队员们的自习室。队员们告诉记者,平时她们跟同班同学一起上课、上自习,每到寒暑假或周六、日别的同学休息的时候,她们训练完就在这间教室上自习。记者随手翻了翻几张桌子上的课本,有生物书、物理书、英语书等,看起来是不同年级的课本,但每本书都被翻得很旧,书上到处有标记。队员们说,每次出去打比赛,她们都要把书带上,只要一有空闲就看书学习。
包一中校长王学东告诉记者,包一中女排始终坚持的是学习和练球“两条腿”走路。所以,这些年来已经毕业的80多名队员都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2008年毕业的11名队员中,除了考入高等学府的,还有直接参加托福考试赴美国留学的。而一些毕业多年的老队员也多事业有成:秦燕,1987届队员,中央财经大学毕业,任信安国际公司北京首席代表;1990届队员王凯梅、王凯虹姐妹均在瑞典学习工作;2000届队员段慧钰,进入中山大学第二年便通过托福考试赴美留学……
马瑞虹是包一中女排1987届学生,现在北京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年近40的她说起包一中女排仍饱含深情,她说在女排队训练时很苦,当时是户外的场地,冬天冻得手背都裂了小口子,一打球就“血花四溅”。但就是在那里,培养了她不服输、能吃苦的品质,所以工作这么多年,从没觉得生活中有什么辛苦、什么困难是不能承受的。“我们这些人在赛场上拼,在生活中也不愿落后,总想通过努力,做到最好。”马瑞虹笑着说。 “我是排球教练,但我更是一名教师,我要让我的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郝振生说。 在与女排姑娘们接触的短短几天里,一些场景定格于记者的脑海:在训练馆内她们生龙活虎,在训练馆外她们却一点也不张扬;在校园里,她们会主动跟看门的大爷和看体育馆的阿姨轻声地打招呼;一起吃饭时,她们会细心地照顾我这个年长她们好几岁的记者姐姐……她们顽强和文静的气质在一动一静中相得益彰,诠释着她们在训练和学习中永不言败的品格。 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纯朴体验 晚上7点多了,训练馆里灯光已经亮起,持续训练了3个多小时的姑娘们换下被汗水浸湿的衣服陆续离开,但训练馆里依然没有安静下来。
100多年前,顾拜旦在对古奥运会的考察中,发现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壮观场面,而且是为了教育人。体育竞赛活动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同时又能锻炼人的体魄,于是他创办了现代奥运会。《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当记者向几位队员提出这个问题时,她们并未立即回答,稍加思索后,她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做到更好”、“战胜自己”……虽然她们不能用精确、全面的语言概括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但显然她们对奥林匹克精神有着最真切、最纯朴的体验,因为她们是在运动中长大的。 “没事儿吧”、“注意手型”、“胳膊再往前伸,别拍球”……在训练场上,除了能听到大家为队员的一个个好球高声喝彩外,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些关心的问候和善意的提醒。进球队不满两年的高翔说,这两年中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团结他人,增强了集体意识。
已经有6年球龄的队长王蔷说,球队中谁也不会因为队友比自己打得好而心生嫉妒,因为在她们看来,竞争就是只有对手好了,自己才能更好。“每次参赛,我们都不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是代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参赛,所以每个人都有一种责任感,让整个团队打好球,慢慢地也就学会了宽容。”王蔷说。 说到最难忘的一场赛事,几个打了五六年球的姑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今年4月她们代表中国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尽管最后只得了第五名,但她们认为,她们赢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因为她们战胜了最大的敌人---自己。
前一天,与西班牙队对抗,两队奋力厮杀,包一中女排连胜两局,第三局裁判接连误判了几个球,西班牙队比分开始一路攀升,一时间包一中女排队员的心再也静不下来了,再加上第一次经历欧洲拉拉队员们“疯狂”的喊声,场上的队员开始急躁起来,越想打好越乱了方寸,而对方却越打越顺,结果包一中女排输了。这些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抱头痛哭。
第二天还有比赛,怎么办?“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输了比赛有客观原因,但更要分析自己的原因,我们在心理上首先败了。比赛还要继续,明天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哭过之后,她们这样互相开导,彼此鼓励,准备打好第二天的比赛。在第二天的赛场上,她们与更强劲的对手希腊队比赛,最终,包一中女排艰难地打败了对手。这些女孩子又一次相拥而泣,这次,她们为战胜了对手、更为战胜了自己而流泪。
小队员高翔尽管个子不高,进队时间也不长,但她现在已经是第一梯队的队员。她从小喜欢运动,学习成绩也一直处在班里的前列。“运动中最大的快乐就是能找到那种让全身所有的神经都兴奋起来的感觉,而且当你最漂亮地发挥了自己潜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跟你一起快乐。”高翔神采飞扬地说,“这种感觉只有在运动场上才能找到。”
已经离开包一中女排20年的徐静如今在北京一家跨国零售公司任部门经理,她说:“在包一中女排练就的意志力、上进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已经完全融在了我的性格中,在工作中我不自觉地便能将这种个性发挥到极致。同事和上司都很欣赏我这一点,我也因此而一次次被猎头相中。”
起跑、摔倒在地、一个翻滚顺势跃起……空旷的场地上一个小姑娘一遍一遍重复着这个动作。这位独自练习的姑娘叫花卉,已经练了3年排球。“我心中有自己既定的对手,要超过她,我必须要更加努力!”她气喘吁吁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