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程资源 提高探究中的思维含量
发表日期:2007/11/23 18:05:0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714位读者读过
挖掘课程资源 提高探究中的思维含量
——教苏教版三上《塑料》有感
“探究”是科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是科学课上最重要、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现在的科学课,无论是市级、区级,还是校级的公开课,都少不了“探究”的影子。因此,“如何提高探究的实效”便成为很多科学教师的研究课题。
下面就本人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塑料》一课的两次截然不同的上法,具体地谈一谈如何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教学(一) 探究活动是这样安排的:
按照课本和教参的要求准备了“塑料小尺、木头小尺”、“塑料杯、玻璃杯”、“塑料碗、瓷碗”、“塑料袋、纸袋”、“塑料椅子、木头椅”。先组织学生猜测,塑料制品的优点,然后让学生说说怎么验证,最后让学生进行探究。下面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
师: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猜一猜,塑料尺与木尺相比有什么优点?
生:透明
师:很好。
生:木尺不易断,塑料尺易断。
师:说塑料的优点,不是缺点。
生:塑料尺能弯,木尺不能弯。
师:你说得真好,这叫有弹性。你们打算怎么去验证呢?
生:我们可以用手弯一弯,看看哪个尺弯得程度大一些?
师:不错。那其他的相比呢?
生:塑料杯不易碎,玻璃杯易碎。我们可以扔一扔。
生:塑料袋比较结实,纸袋容易被撕破。我们可以用手撕一撕。
生:塑料椅子比较轻,木椅比较重。我们可以用手拿一拿感受一下。
师:你们的方法都是可行的,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研究方法记录在表格中。
比 较 |
方 法 |
优 点 |
塑料尺与木尺 |
|
|
塑料杯与玻璃杯 |
|
|
塑料袋与纸袋 |
|
|
塑料碗与瓷碗 |
|
|
塑料椅与木椅 |
|
|
师:各自汇报研究方法。(大致与前面汇报一样)
师:下面我们开始探究。各小组长上台领材料。注意记录下比较的优点。
汇报探究结果。
(轻巧、有弹性、不易碎、结实)
教学(二):探究活动是这样安排的:
教师突破了教材的束缚,准备了一次性塑料手套,完整塑料棒,断裂的塑料棒、一盆水、蜡烛、火柴。
下面是其中一段教学环节: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说塑料有哪些特点?最好能举个例子。
生:有弹性。如塑料瓶捏扁了,还可以再弹回来。
生:便宜。如:一次性方便袋,两三元可以买很多。
生:比较坚固。如塑钢窗比较坚固。
生:不易碎。如:塑料小尺,比较光滑。
生:透明。如:塑料尺、塑料袋等。
生:轻巧。浮在水中。如:塑料椅子和木椅比较,它就轻。
师:大家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知道塑料有这么多的特点。老师告诉大家,塑料的特点还不止这么多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
生:齐声答道,想。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各种材料(前面介绍的)让大家自己去发现,好吗?
生:好?
师:那老师要问问你们拿到这些材料,打算怎样去研究呢?出示一次性塑料手套。
生:我们可以把塑料手套戴在手上,然后放在水中。
生:可以把塑料手套灌水。
生:可以把塑料手套当气球吹。
师:出示完好的塑料棒,怎么研究?
生:可以把它放在火上烧。
师:那烧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注意安全,不要烧到手,也不要滴到手。
生:注意观察和记录。
师:出示断裂的塑料棒,怎么去研究?
生:可以烧,然后把它粘起来。
师:可以吗?
生:可以,以前我家的塑料盆裂开了,我爸爸就用火烧,然后就补好了。
师:那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还是要注意安全。
生:注意先把断开的口合好。
生:烧的时候,不能烧得时间过长,火过大,不然可能会被烧化了。
生:烧后,不能立即拿开,应停留一会,等冷了才能松手。要不然会不牢固。
师:你们说得真好,有了你们这些注意点,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好这个实验。组织领材料,开始探究。(提供记录发现)
学生热火朝天地忙开了。
汇报探究结果。
生:我们小组把塑料手套灌水,发现手套不漏水。
生:我们戴上塑料手套放入水中,发现手不湿。
师小结:我们可以发现塑料防水。
生:我们也玩了塑料手套,把它当气球吹,发现手套鼓起来了。
师:里面装得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说明什么呢?
生:不漏气。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烧了塑料棒,发现会有难闻的气味,还有一股浓烟。
生:我们小组把断裂的塑料棒粘起来了。(兴奋地举起)
师:那你们说说塑料有什么特点呢?
生:可以燃烧。
生:可以变形。
师:我们把这种特点叫可塑性。
反思与分析:
这两节课的上法不同,教学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哪个效果更好,已是不言而喻。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前概念了解的多与少。
第一节课,教师显然对学生的前概念了解不够。“塑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它的一般特性也有所了解。如:有弹性、不易碎等,课堂上再让学生们来猜猜,实验,显然他们的兴趣不会很浓。虽然热热闹闹地玩起来,但只是行为上的参与,而思维的含量并不高,导致探究的效果不佳。
第二节课,教师就很好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备课时,对学生作了充分地了解,考虑到了这一点,并且根据学生已有的前概念,适当调整了教材的活动。准备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去探究平时可能没有注意的一些特点,学生兴趣更浓,思维更活跃,探究的效果也更佳。
二、钻研教材的深与浅。
新课改,我们经常把“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挂在嘴边。也就是说,教材只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中介材料。我们要通过这个中间材料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我们把目光聚焦这两节课:
第一节课就是典型的“教教材”。教师对教材吃得不透,钻得不深。教材中要我们准备哪些材料,就准备哪些;教材安排什么活动,就做什么活动。对于编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不加以更多的钻研。所以,造成就教材讲教材,活动安排死板,内容浅显,学生探究兴趣不浓的局面。
第二节课可以说是做到了“用教材教”。教师把教材看作了一个载体,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这个载体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的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师深入地钻研了教材,领会了编者的意图。编者是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塑料的更多的特点,如“不透气性”、“防水性”、“可变性”等,而并不是书上的几种而已。
三、组织活动的精与粗。
活动组织的精心与否,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
第一节课,活动安排侧重于研究塑料的优点,而方法也只限于“扔一扔、弯一弯,拿一拿,撕一撕”。明显方法中思维含量不高,或者说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这也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所准备材料有关。)具体怎样去操作,教师没有细说,可能也不需要细说。
而第二节课活动的安排是研究塑料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方法也更加多样。单就塑料手套就有不下3种玩法。说出玩法,并不急于动手,而是讨论玩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探究过程中,还不忘让学生注意观察,记录新发现。这个新发现不简单的是看到的,也有想到的,学生的思维从中得到了发展。
课标提出探究活动,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强调探究,重视活动,探究活动应该是一个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重视学生行为参与,更要重视思维参与,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探究中的思维含量,从而使得探究更加有效,更加高效。
二00五年十一月